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珍贵拓片里的皮影技艺传承
本报记者罗琴
    刘军虎正在制作皮影

  透过一盏暖灯下的一幅白布,欣赏一位匠人摆弄着一张张皮影,伴随着鼓乐唱腔,一段精彩的表演正在进行……这就是过去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皮影戏,宝鸡人俗称其“灯影戏”。
  戏虽好看,皮影制作却不容易。3月7日,记者采访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西府皮影雕刻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军虎,听他讲述自家祖辈制作皮影与皮影拓片中的传承故事。
  “这些拓片是父亲留给我们的,也是皮影制作不可或缺的蓝本。”今年53岁的刘军虎出生于凤翔虢王镇万丰村,自他记事起,父亲刘改成就在制作皮影。刘军虎边介绍,边轻轻取出数十张拓片,一一摆开。记者看到,拓片上的人物线条流畅、造型夸张、各具特色。有的尖嘴长鼻,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龙头马面……“皮影戏表演一般以神话传说为主,所以人物造型就非常夸张,各种神仙鸟兽都经想象加工后创作成拓片。”刘军虎说,绘画拓片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家里留下的拓片都是父亲年轻时跟着爷爷学画的,现在父亲去世了,他把拓片全部珍藏起来,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小心取出。
  刘军虎告诉记者,他家祖上几辈人都是制作皮影的,且个个都是“老戏骨”,尤其是父亲,不仅会制作皮影,还精于表演,唱戏、拉二胡、扬琴演奏样样精通,是村上有名的“艺术家”。刘军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正式跟随父亲学习皮影制作,他不善表演,就一门心思研究制作技艺。
  “每天早上6点,父亲就喊我起来,泡牛皮、磨刻刀、画造型……直累得腰酸腿疼。”刘军虎说,皮影所有道具全部要手工制作,主要选用上等的牛皮,经过泡、刮、铲等工序,制成半透明的皮子,放在拓片上画出人物或动物,用剪刀裁切,再经打磨、雕刻、着色、缝制等,确定头部、手臂等主要关节能够灵活运动后,再连接上可供操作的小木杆,一个完整的皮影才算做成。一般一套皮影制作下来,最快要10天,多则一个多月时间。
  “年轻时制作皮影让我疲惫不堪,有一次打退堂鼓,背着行李外出打工,最后还是我父亲把我寻回了家。”刘军虎说,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好好学一门手艺,以后就不怕饿肚子。“那时候还没有非遗传承的概念,但是祖上都是做皮影的,我就想,也不能让皮影到我这一辈就失传了,所以,自己就咬紧牙关,继续沉下心来学技术。”
  刘军虎的作品曾参与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的“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作品《皮影——藩王靠子》还荣登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个性化邮票。如今,刘军虎和他的大哥还在皮影制作方面深耕细作,而他年轻的侄子刘超也加入了非遗传承的行列。
  采访结束前,刘军虎感慨道:“皮影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见证,而这些拓片也是我们祖辈技艺传承的坚守,现在,对皮影感兴趣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我有责任把这门老手艺认认真真、一代一代传下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