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40后“宝鸡好人”吴平
百家问事处 老吴解民忧
本报记者罗琴
    吴平查看麦子长势

  
   
  “自从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全社会学雷锋风气特别浓郁,大街小巷随处能看到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出生于1947年的吴平今年76岁,是凤翔区彪角镇冯家村农科技术服务站站长。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联系到吴平,听他讲述自己心中的雷锋精神。
  吴平曾获2021年度第四期“宝鸡好人”荣誉,虽已过古稀之年,却不忘初心,心系土地,始终活跃在农业一线。吴平告诉记者,自己全家三代人都曾为农业而奋斗,而获得“宝鸡好人”的荣誉也是因为他把大半辈子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农业科技推广上,与农民为友、与田地为伴,成立了我市第一家农民家庭科技组织,还挂起“百家问事处”的牌子,给农户进行作务指导、开培训班做技术服务、书写黑板报科普技术要点等,并乐此不疲。
  “上世纪60年代,学雷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随处可见好人好事。”吴平说,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村上、镇上都挂有学雷锋标语,虽然农民们日子苦一些,但乡党邻里相处特别和谐愉快,大家互帮互助,互敬互爱。“我理解的雷锋精神就是始终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吴平将这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并用一辈子去践行。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吃饭,粮食生产就是大伙儿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先吃饱肚子,才敢谈富裕。”吴平说,父亲吴万忠是当地有名的农业专家,受父亲的影响,他放弃了油漆绘画手艺,立志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想要帮助父亲一起实现乡亲们先吃饱肚子再富起来的梦想。他跟随父亲学习种植技术,向书本汲取知识,向专家悉心求教。日复一日,他夙兴夜寐,无数个夜里,他点灯熬油,不求报酬、不怕辛劳。自筹资金订购报刊和书籍,办起“家庭文化站”,购置“科技大篷车”,帮助村民充电学习,指导大家科学种植,增产增收。
  “学雷锋永不过时,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把雷锋烙印在心底,一生一世都要学雷锋,做好事,让平凡的人生充满意义。”吴平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