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老物件传承
手工纱灯技艺
本报记者 罗琴

    徐亮展示“旋床”和手工纱灯

  
  “回家塬的灯笼,何家村的镰,朱家塬的粽子起粘线……”过去,在岐山县凤鸣镇一直流行着这样的俗语。那时,由回家塬村民制作的纱灯,其知名度可见一斑。如今,纱灯已成稀罕物,知者不多,制作者更少。
  2月6日,记者见到凤鸣镇纱灯制作传承人徐亮,他告诉记者,爷爷留下的制作纱灯的木版画和老工具“旋床”,被他视为“传家宝”并沿用至今。未来,他还将继续传承祖辈制作纱灯的匠心工艺,让灯笼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老式木版画定格纱灯美好寓意
  徐亮今年43岁,他所生活的回家塬村如今被合并为水泊村。“还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村上家家户户都开始制作纱灯,做好的纱灯摆在院子里,特有过年的气氛。”徐亮回忆说,爷爷名叫徐万财,能言善辩、能写会画,制作的纱灯也非常精致漂亮。说话间,徐亮找出一个大纸箱,拿出里面摆放整齐的20余块木版画,“这些都是制作纱灯用的,这几块是爷爷年轻时亲手刻出来的,有‘麒麟送子’‘福禄双全’‘送财童子’……距离现在已有80多年了。”
  记者看到,这些看起来约15厘米高、10厘米宽的小木板上分别刻有不同的雕刻图案,有些因为长期使用,图案并不那么明显。根据徐亮的介绍,记者看到徐万财当年雕刻的木版相对更加细致精巧,虽然被黑色的颜料浸染,但其刻画的丰收图、送福图等,依旧纹路清晰。
  “这些木版画跟咱们的非遗木版年画类似,纱灯制作完成后,必须将每个面印上寓意美好的图案。”徐亮说,纱灯是在过年期间才会出现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一般由外公外婆送给刚出生的外孙。“纱灯笼又称抽格灯笼,寓意‘格子亮’,意思是说孩子聪明,也寄托着大人对新生命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发展,徐亮也开始在原来木版画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技艺。如今,他靠着自学自画,制作了米老鼠、唐老鸭、孙悟空等卡通木版画,印在精致的纱灯上,分外可爱,很受省内外顾客欢迎。
  老工具“旋床”打圆洞顺手又快捷
  “这个‘旋床’是爷爷自己制作的,用的是土槐,木质较硬,现在我仍旧在用它。”徐亮拿着一个圆柱形工具向记者展示,“纱灯的顶盖上要开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洞,圆洞两侧要加装手提杆,这个‘旋床’就是用来打洞的。”徐亮边说边拿出一个小板凳,将一块纱灯用的顶盖板放在板凳上,用笔在盖板上固定中心位置,然后用“旋床”下方的尖针扎在盖板的中心处,另一只手轻轻转动“旋床”,像圆规画圆一般旋转一周,最后在盖板反面再来一遍,这样,中间的圆形板就能轻松取出,而一个纱灯盖板上的圆洞也就打好了。
  “这个老工具是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的,虽然有了电钻,可是我依然觉得‘旋床’是最好用、最顺手的。”徐亮感慨地说,纱灯笼制作工序考究,从选料、刨光、刻槽、开口、组装到裹纱、上色等有十几道工序。一般选用当地颜色较白的杨木作为灯笼框架的原料,所用木料要切割成符合尺寸的木条,然后刻槽,最后进行卯榫组装。纱灯之所以与一般灯笼不同,还在于灯笼四周选用的是蚕纱而非其他纸。“以前的蚕纱颜色偏黄,现在一般选用工业纱,密度高,颜色亮,这样的纱灯点上蜡烛后,透出朦朦胧胧的红光,十分好看。”徐亮说。
  采访中,徐亮还感慨道:“听村里老人讲,纱灯起源于周朝,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后来纱灯流行于关中西部地区,那时候纱灯的市场价跟肉价是一样的,所以购买纱灯的一般都是条件较好的富贵人家。”如今,整个村庄每年坚持制作纱灯的只剩下徐亮一人。他说,手工活费时又利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年纪大的村民也不愿意再做纱灯。徐亮说:“现在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电灯笼,但我依然坚持制作纱灯,这不仅仅是为了传承祖辈留下的老手艺,更重要的是希望纱灯这一特殊的灯笼能被更多年轻人熟知,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把纱灯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对下一代的祝福传承下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