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从自娱自乐到四上央视——
西白村西府曲子为啥这么火?
    西白村西府曲子吸引了当地群众驻足聆听,还吸引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组的目光。

    西白村西府曲子在央视赛唱晋级(视频截图)

  “一年时间里,咱村曲子四次亮相央视,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爱听咱的曲子。”日前,凤翔区糜杆桥镇西白村西府曲子第六代传承人张耀飞感慨道。
  1月22日(大年初一)晚,在央视一套、十一套同步播出的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上,播出了西白村人唱曲子的精彩片段;
  1月21日(大年三十)晚,央视十一套新春特辑《角儿来了》栏目中,播出近2分钟的西白村西府曲子《贺新春》;
  1月6日晚,央视十一套《一鸣惊人》栏目中,西白村西府曲子《画纱灯》成功晋级;
  去年2月25日晚,西白村西府曲子《表花》,在央视十一套唱响。
  此外,在我市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凤翔区2023年迎新春戏曲文艺演唱会上,均有西白村西府曲子的精彩表演。
  西白村西府曲子频频亮相,让人印象深刻。这支来自民间、自娱自乐的曲子班,为何多次受到央视青睐?西白村曲子的传承发展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近日,记者前往西白村探寻究竟。
  老调不丢青年爱上唱古曲
  立春后的西白村依然寒冷,但张耀飞家里却热闹又温馨,炕头上,张耀飞、张苏堂、张志龙、张凡等人正边弹三弦边唱曲子:“天上它有多少星,地下就有多少灯,千盏灯万盏灯,百花争艳映红灯……”
  市财政局收费管理中心派驻西白村驻村第一书记易永俊介绍:“这首曲子叫《贺新春》,是除夕夜在央视播出的节目。去年12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组一行17人来到西白村,专门录制西府曲子。在此之前,央视已两次播出西白村的西府曲子。”《贺新春》曲调是老调子,如梳妆台调、银纽丝、钢调、赞子花调等,在当地流传已久,张耀飞、张苏堂两位古稀老人唱得正宗地道。但《贺新春》的词是新词,由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张志龙编排,张凡等青年能唱会弹,个个喜欢唱曲子,并在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频频宣传西府曲子。
  “西白村西府曲子演唱团年龄跨度大,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8岁,20多岁的年轻人近10名,是凤翔一带年轻人最多的曲子班。”西白村西府曲子第七代传承人张志龙说,尤其在央视几次亮相后,村里爱唱爱学的青年和孩子越来越多。区镇村为演唱团添乐器、置服装、腾场地,村里老中青幼合力传承,使西白村西府曲子呈现能人多、传承不断线的好现象。
  其实,不少民间曲艺面临传承难题,会唱的日渐年长,但年轻人不爱听不爱学,后继乏人是许多民间曲艺的痛症。西白村的年轻人为何喜欢学曲子呢?
  张志龙、张凡等人谈到,这和成长环境有关系,西府曲子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传唱基础,他们小时候就是听着曲子长大的。村里有婚丧嫁娶“过事”时、农闲时,大人就聚在一起唱曲子,耳濡目染之下,他们对西府曲子产生了深厚感情,长大后就想把这种乡音乡曲学会。
  此外,西府曲子曲调悦耳、唱词美好,听起来文雅悠扬,令人心情舒畅,也是吸引年轻人传唱它的原因之一。西府曲子何时在村里流传,无人说得清,据传起源于先秦宫廷音乐,后随秦人迁都,宫廷艺人流落民间,遂在西府地区广泛传播开来。
  戏曲评论家崔伟听了他们的曲子说:“这种地方的曲艺非常有意思,很古老。如果大家对陕西文化感兴趣,不妨去听一听。”
  创新有度老酒新坛饮者赞
  西白村曲子走红的另一个原因,是主动进行表演形式的创新,同时,守住民间曲艺的原韵真味。张志龙说:“通过几次大舞台的演出,我们愈发认识到不创新不行,胡乱创新更不行,有‘度’创新才能给曲子添彩。”
  村里老人讲,过去西府曲子表演多为坐唱,大家农闲时、下雨时,随便聚在一起弹唱,就当是农家人的消遣娱乐了。但要在央视舞台上表演,就不能太松散,更不能失真,于是大家开动脑筋对节目进行创新编排。
  “从《表花》到《画纱灯》再到《贺新春》,这三个节目都是在尊重曲子原味古韵的基础上,进行了表演方式、呈现面貌的大胆编排,可以说是‘用新坛来装老酒’。”张志龙回忆,调子不能变,用传统老调子,接着围绕地方文化新编唱词。在编排表演形式上,融入了凤翔泥塑、木版年画、剪纸、花灯、草编等民间艺术。舞台上,放着贴满窗花的格格窗、泥老虎,有拿着灯笼的活泼孩子,也有剪纸编草编的妇女,还有边弹边唱的老艺人……使节目看起来古朴又活泼,舞台效果更丰满,像一个宝鸡乡村民俗的立体表演秀。
  豫剧名家“小香玉”看了《画纱灯》后评价:“我感觉自己来到了宝鸡地区老百姓自娱自乐的地方,我已经融入进去啦。”
  同时,民间曲艺创新如果失度,很容易丢失原汁原味和老韵味。西白村西府曲子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把握“度”?
  张志龙讲到一段经历,去年9月底,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的邀请,演唱团前往北京五维凤凰演播中心录制节目。同台竞技的有闽剧、兰州鼓子、京剧等许多剧种,其中一支队伍放弃了地方曲艺的传统表演乐器,改用瓷碟做伴奏,看着形式花哨,但变了原味儿,导致晋级失败。这一幕引起大家思考,地方曲艺的创新不能为了花里胡哨的形式,失去曲艺本来味道,本末倒置不可取。自此,演唱团每次编排完节目后,都会邀请村里85岁的老艺人吴恒等来听,确保曲调正宗,并延续坐唱等传统演唱方式。
  曲艺名家李伟建听过《表花》后说:“希望你们以后多出好的作品,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好好传承下来,使这个古曲古韵能让更多的人听到。”
  唱进校园非遗课堂教娃娃
  在央视舞台上,几位能唱会乐器的孩子表现出彩,孩子们活泼大方,唱起曲子来自信快乐,他们来自糜杆桥镇中心小学西府曲子社团。糜杆桥镇中心小学校长毛珮说:“这些孩子是西府曲子传承下去的种子,也是‘西府曲子进校园’活动的一颗颗果实。”
  去年9月,经过凤翔区教研室牵线,西白村西府曲子走进糜杆桥镇中心小学,每周一至两节课,邀请非遗传人给学生教唱曲子。如今该校西府曲子社团已有20多名演唱较为娴熟的孩子。谈及初衷毛珮说,为的就是把西府地区传承已久的曲子传承下去,让孩子们近距离地听到、学到家乡的曲艺,在他们心里种下热爱地域文化的种子。下一步,非遗课堂还将带上乐器,让孩子们掌握曲子乐器的演奏方法。
  糜杆桥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付媛、音乐教师陈晨谈到,西白村西府曲子唱词雅致、旋律流畅,孩子们学起来不费劲,都以加入社团为荣,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赛唱场景。西白村距离学校近,张志龙等非遗传人每周来授课,许多孩子爱上了唱曲子。在央视录制节目时,孩子们在《表花》《画纱灯》中有精彩表演。
  糜杆桥镇中心小学学生、西白村孩子姚思雨今年12岁,谈起去北京演出的经历,姚思雨十分自豪。近两年,姚思雨学会了6支曲子,还学会了打瓦子,姚思雨说:“以后我还要继续学唱曲子,我妹妹8岁,也跟着我学呢。”
  非遗传人热心教,孩子们喜欢学,这一教一学之间,描绘了非遗传承的美好画面。张志龙、张耀飞等人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听着清脆童音感慨:“只要孩子们爱唱爱学,咱们的西府曲子遗失不了。”
  目前,借着红火势头,西白村人商量如何打造更正规的演艺团队。村民认真排练、激情讨论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当地曲子发展的勃勃生机,也让人体味到了地域特色文化的魅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