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抢救,赶在死神之前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速写
    急诊科医生抢救危重病人

  本报记者王玲
  “高主任,你那还有没有床位?这里有个重症病人,需要呼吸机支持。”
  “王主任,你那还能腾出来床位不?这里有个重症病人。”
  ……
  1月10日下午3点40分,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林东的办公室,他不停地在打电话联系床位,顾不得接受记者采访。
  上月中旬以来,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增加,急诊科进入了最艰难时刻,病人成倍增加,医护超负荷运转。最多的时候,急诊的接诊量一天达300人次,急诊室增加到4个。
  为此,市人民医院建立了领导班子急诊科每日巡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院长、急救中心主任李竹林带头在急诊科坐诊,院党委书记李凌帮忙分诊病人,多名业务院长轮值在急诊接诊,各职能科室主任也都化身急诊科医生,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接诊及时、住院收治顺畅。此外,宣传干事化身120接线员,工会干事支援120急救车队,全院驰援急诊科。
  从“新十条”刚落地时发热病人多,到后来有的转成肺炎及危重症,响彻在陈仓大地的每一辆120救护车的声音,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相争。
  记者看到,抢救室里,全部满员。急诊科外面的楼道里,坐着打吊瓶的病人。
  抢救室是急诊病人进入医院的第一站。上呼吸机、吸氧、心电监护……这里时时刻刻都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进入抢救室的都是重症,以基础病居多的老人为主,抢救的年龄最大的已经103岁。在抢救室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后,转入病房。
  床位紧张、住院困难是最近所有医院的现状。针对此情况,市人民医院发挥大急诊制度的优点,积极联系联勤保障部队第987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口腔医院,通过分诊方式,确保患者尽快住院。
  忙、累,是急诊科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感受。大量医护人员出现高热仍然坚持工作。姚文涛、冯志强医生,彼时刚从方舱医院回家休息了不到一周,即使已经感染也毫无怨言地表示随时都可以来上班。21岁的张继新是急诊科年龄最小的护士,曾经支援过上海方舱医院,那天医生发现他满脸通红,一摸额头,烫手,吃了点退烧药,继续工作。大家都说急诊科是一支“超长待机”的特殊战队。
  护士长王晓霞说,艰难时刻,团结一心、逆行而上,这就是默默付出的每一位“急诊人”。
  采访中,杨林东不停地接电话、打电话,内容只有一个,协调帮助急诊患者住院。全院眼科、骨科、外科等各专科都在腾床位,收治重症患者。杨林东要随时和每个科室沟通,加快重症病人周转。
  采访中,记者发现,高大魁梧的杨林东说起话来明显底气不足,眼神中满是疲惫。后来,记者才了解到,杨林东因为感染新冠加上过度劳累,陪病人做检查时晕倒在了CT室门口。对此,他只字未提。
  “嘀——嘟——嘀——嘟——”,120救护车又出车了,急诊科里的忙碌还在继续。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