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灵动可爱的西周玉兔
陈思源
    西周玉兔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自古以来,嫦娥奔月和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都引起过无数望月幽思的中国人无尽的遐想。兔子这一动物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趣闻中也与宝鸡这片西周故地有着许多渊源,相传“兔子”就由来于西周文王。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两只西周玉兔,也无言诉说着宝鸡人与玉兔的未解之缘。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西周玉兔共有两只,都是于1974年在宝鸡弓鱼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出土。第一件较大的玉兔长4.8cm、高3.3cm、厚0.2cm,为青绿色玉质,局部受沁呈现出白化。主要雕刻手法为商周时期非常流行的片雕,总体呈匍匐状,兔首略微昂起,长长的耳朵向后方扬起,双目圆睁,尾巴短小,蹲伏在地,前后爪都紧紧抓着地面,采用了剔地浮雕与阴线雕刻相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一只警惕而灵巧可爱的兔子形象。
  第二件较小的玉兔长3cm、宽1.8cm、厚0.2cm。用料为青玉,呈现灰褐色半透明状,玉质表现油润。这只玉兔表现出准备奔跑状,偏细长的耳朵伏后,臀部隆起,短尾微翘,前后肢前屈,前肢上有一微残的穿孔,用以系佩。比起前一只玉兔,这只兔子刀法圆而不方,没有细致刻画,但仅通过外形轮廓就能看出兔子的特征。
  据工作人员介绍,商周时代,玉雕技术大放异彩,兔子作为当时人眼中的一种瑞兽,也就成了常见的雕刻题材。其中西周的玉兔与殷商时期相比,线条更为柔软,纹饰不再那么图案化,而是更重视整体布局。尤其是宝鸡出土的这两只西周玉兔,雕工精湛,寥寥数刀,轮廓清晰,雕刻出的两只兔子形态都十分有力度,将兔子的动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较好地代表了西周中期的玉雕水平。
  西周玉兔作为当时人的饰品,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生动可爱,不仅是对古代艺术的直接反映,也为后人留下了可供观摩的珍贵范本。春秋以来,兔子有关的玉器雕塑几经变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神秘兽类符号与其他动物符号相结合的兔子纹饰,还是唐宋年间及之后雕刻更加生动、设计更加丰富的兔子玉枕等兔形玉雕,都能够在西周玉兔中寻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西周玉兔,不但是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其造型极具代表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西周玉兔的出土在中国美学发展源流研究领域是一项重要发现,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玉兔的美,也将以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灿若繁星的众多艺术品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