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别再误用这些体育术语
  进了个关键球就叫“绝杀”?轻松获胜难道就是“兵不血刃”?由防守转为进攻能叫“反戈一击”吗?进入前三名叫“位列三甲”……新年到了,我们是否应注意这些被滥用、用错、用得不准确的体育用词,向它们不正确的用法告别?用一种清新的、精准的、客观的文风面对一个崭新的体育年。
  绝杀、德比、饮恨……
  这些词滥用了
  记者最早听体育报道用“绝杀”这个词应该来自NBA篮球赛,比赛即将结束时两支球队打平,由一方球员投中一个压哨球(裁判员吹响比赛结束哨声时进球),在比分上超过对手从而获胜,由于对手没有时间和机会再进行反击,所以这个制胜球即所谓“绝杀”。不知啥时候,“绝杀”这个词给用到了足球比赛上。甭管是不是在最后时刻进的球,只要是下半场后半段或伤停补时阶段进的制胜球,似乎都成了“绝杀”。“绝杀”的标准(最后时刻,制胜进球)被放宽放低,可能缘于足球不像篮球、进个球不容易的心理。
  “德比”是一个音译词,意思是同一地区或同一城市的两支球队的对抗。比如英超的曼彻斯特德比:曼联VS曼城;意甲的米兰德比:AC米兰VS国际米兰,等等。不知何时,这个属于欧洲足球文化符号的词“嫁接”到中国后,一下子滥用了!不说咱们的足球土壤咋样,一个城市有没有两支以上的成熟稳定的、长期存在的足球队,但凡能套上“德比”的名号都叫德比!比如京津德比、重庆德比、齐鲁德比,这是一种硬造看点的报道方式。
  至于“饮恨”“憾负”之流,常见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在这种语境下,于是才有了“黑色三分钟”“打平即出线”等大家见怪不怪的现象。运动员当局者不见得“饮恨”,你局外人替人家饮啥“恨”?其实,输了就是输了,还是实力不济,没必要用这些词来障目!与其“意难平”,不如真正沉下心来,找出问题所在进行解决。兵不血刃、反戈一击、望其项背……
  这些词用错了
  一些媒体喜欢用“兵不血刃”等词报道激烈的体育赛事,以期达到一种渲染力,但有时难免用力过猛,造成词语错用。
  比如,兵不血刃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未经战斗就轻易地取得胜利,即我们常说的不战而胜。“兵不血刃”常用在强队对弱队的比赛报道中。像中国女排姑娘奥运会3:0战胜委内瑞拉女排的比赛,世界杯巴西4:1战胜韩国的比赛,奥运会美国梦之队以30分以上的优势战胜中国队的比赛,这些比赛对胜利方来说能叫“兵不血刃”吗?不能!只能叫“轻取”或“大胜”。
  反戈一击这个成语说的是牧野之战中商朝的奴隶和战俘阵前倒戈,帮周军打商军。那么反戈一击“击”的是谁?击的是自家部队!明白了这个本义,那些在体育赛事解说、报道中把由防守转为进攻的行为叫“反戈一击”自然是不对的。
  至于望其项背,是指望见其人的颈项和脊背,形容两人差距不大,能赶得上,但在一些体育报道中常常把意思用反。位列三甲、哀兵必胜、城下之盟……这些词用得不准确
  在体育比赛报道中常把进入前三名的冠、亚、季军选手称作“位列三甲”、“名列三甲”,按现在的习惯来说也不能说错;但要联系“三甲”此词的本义,至少是不太准确,算是对古汉语词的曲解。因为,“三甲”源自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进士经殿试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合称“三甲”。一般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都各有一百多人,如此看来,体育赛事中的前三名只能是“一甲”而非“三甲”了!
  “哀兵必胜”这个词,经常用在中国男子足球队身上。“哀兵必胜”语出《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而哀者胜矣。”意思指对抗双方的兵力相当,受到欺压而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胜利。有人没有准确理解《老子》的原话,误认为不管双方实力对比如何,只要是哀兵就一定能够胜利,这就有点望文生义了。
  把球队输球比作签城下之盟,记者认为也不妥。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和约,这叫城下之盟,比喻战败屈服的意思。在竞技比赛中,胜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你全力拼了,做到问心无愧,即使失利也谈不上屈辱;有时虽败犹荣,还会得到对方和观众的尊重。因此把在比赛中吃了败仗一律说成签订“城下之盟”是不当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