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老爷岭记
杨舟平
  提起老爷岭,对于关中西府一带,尤其凤翔人,几乎家喻户晓,因为老爷岭不仅是凤翔千年沧桑的化身,凤翔深山区的群山之首,还是老辈们在上世纪困难时期上岭谋生、割柴换粮、不畏艰险的见证。
  父亲曾多次对我提及老爷岭。“老爷岭,北山里,离天近,羊引行”……一回忆起当年在老爷岭与叔伯们上岭割柴的艰难情景,他每每唏嘘不已。在我儿时,老爷岭于我而言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秘之境。长大后,我渐渐知道,老爷岭就是凤翔人眼里的北山,至西伊始,绵延东去,是凤翔的北部屏障。再后来,我从文献中得知,老爷岭是地理意义上陕甘两省、陇东黄土高原与关中渭河平原的分界岭,因山顶有老爷庙(关帝庙)而得名。
  老爷岭是千山的余脉,由西向东分西岭、中岭、东岭三个主峰,中岭海拔最高达1678米,因位于宝鸡市凤翔区范家寨镇北部山区老爷岭中部而得名中老爷岭,名称沿用至今,也是千山的最高峰。千山古称岍山,属六盘山支脉,由陇县西入千阳县北,是一条东西向的山脉,山脉每每经过的当地都笼统地把这些山叫北山。古时,只有岐山、凤翔到麟游有羊肠小道可走外,其余地方由于山势险峻,无路可走。北山就和巍巍高耸的秦岭一样,成为关中北部的天然屏障,东西绵延数百公里的关中平原,正是有了南面秦岭之险,北面北山之固及四座雄关拱卫,当外敌入侵时,敌人因此会望而生畏,从而使关中平原安然无恙,也正如此,长安才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荣耀。
  老爷岭是泾河流域和渭河流域的分水岭,北麓的几条河流蜿蜒曲折流入泾河,成为泾河水系。南麓的雍水河(古称中牢水)、枣子河、西沟河等汇在一起,就是沮水的源头,沿途接纳横水河等河流,都属于渭河水系,向东南方向奔流而去,直到武功老县城南,汇入漆水河,最终流入渭河。中华始祖炎黄部落,五千多年前就生活在老爷岭发源的河水沿岸,老爷岭与黄河共同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古关中文明,继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老爷岭在古代中国东西交流史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古时,这里一直是军事要隘,是西出长安之后巍然屹立的第一道东西屏障,得老爷岭就等于得到了半个关中平原,还是关陇古道(一说叫雍凉古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从唐朝开始,雍凉古道就是凤翔通往甘肃平凉、宁夏固原的官道,特别是明清以来,商旅西来驮运的皮毛、青盐、药材等货品在凤翔落庄,换驮京津杂货、土布白酒等再运回平凉,向陇东销售。古道悠悠,山路崎岖,铃铛传响,踏破了荒凉。依靠这条路,马驮商队,人力肩挑,长途跋涉,一驿一歇,将秦陇大地的商品源源不断运向遥远的西域,也将西域商品陆陆续续运进了中原。它既是一条官路,更是一条商贾之路、文化传播之路,繁荣千年。解放战争时期,西府游击队曾活动在东老爷岭一带,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由于这条道路异常险峻,拓宽难度大,只能供人和牛马通行,近代以来,就将凤翔到平凉的主道改从千阳路过,这条道就只剩下老百姓割柴换粮、挖药进出了,凤翔老辈人从老爷岭割柴谋生走的正是这条雍凉古道。到了现在,因为雍凉古道保留较为完好,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古道活化石,老爷岭也成为一处访古风景、文化宝藏。每年春暖花开之时,行走在老爷岭古道上,很有点弘一法师笔下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唯美意境。
  正因为老爷岭的钟灵毓秀,再加上网络时代驴友们一次次登临老爷岭后在朋友圈漫天晒照片,激发了我亲自登临老爷岭的愿望。那年小寒刚过的一个周日上午,“小寒不觉寒”,约上一众文友,带上简单的行装,驱车从凤翔城西的凤枣路南口北上了。
  车行三十多分钟后,801厂的遗址赫然出现在眼前,一栋栋废弃的苏式红砖楼静静矗立在枣子河两岸,冰冷的河水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不寻常故事。这是进老爷岭的第一站。
  继续向前,沿岔路向西不远处,就到了枣子河护林检查站,我们将车原地停放,徒步朝北沿山谷的一条乡间小道行走。走了大约二十分钟后,发觉走错了路,幸亏一行人中有资深户外的“强驴”老谢带路,我们决定就地抄近道登老爷岭,那就只得沿山坡攀缘。深冬的老爷岭,残雪犹存,满山的枯枝黄叶,一片荒凉景象。我平生第一次爬坡度近乎垂直、荆棘丛生的山坡,边爬边喘粗气,感觉好像在爬华山的百尺峡,不同的是这里连台阶、脚窝都没有。老谢手拿刀具在队伍最前边开路,真正地“披荆斩棘”。经过半个多小时惊险刺激的攀爬,我们终于走上了通往老爷岭的主路。
  说是主路,其实也是一条铺满碎石的小路,这就是曾经的雍凉古道,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辨。这会儿时间已是下午一点多了,大家早就饥肠辘辘,于是随意坐在路边吃了些随身带的快餐食品,便又继续赶路了。一路上,阳坡处,冰雪消融,路显得有些湿滑;阴坡下,雪未消,白茫茫的一片,风也有些紧。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登临老爷岭山顶了。
  在立有老爷岭字样的石碑前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拍完照后,我站在离老爷庙不足百米的山崖边鸟瞰,近处的山峦,远处隐隐约约的民居,在夕阳的余晖下影影绰绰。站在凤翔的最高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
  老爷岭,依旧是那条岭,已矗立上万年;古道边,草木依旧黄了又绿,绿了又枯。昔日古道的繁华不见了,往来行人车马连踪迹也找不到了,荒废许久的古道也许早已习惯了寂寞,我们此行会惊扰古道清冷的梦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