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逐光而行向善而为
——我市残疾人工作综述
    市残联为肢残人适配假肢秋海娟摄

    助残日,市残联为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秋海娟摄

    创业先进田建荣

    特奥会轮滑比赛现场

  回首五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如同翻阅一本厚厚的书,品味其中的亮点、特色与成就,不由让人欣喜、感动和振奋。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省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市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残疾人事业在改革中前行,在坚守中突破,并将一个个成果写在了残疾群众的笑脸上:实现脱贫致富梦想的残疾人笑了,享受精准康复服务的残疾人笑了,在文体活动中尽情展示风采的残疾人也笑了……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托养、精神文化生活和体育事业、无障碍建设等民生保障的持续增强,是我市残疾人工作最厚重的底色,11.8万名残疾人和全市人民一道同享全面小康的成果。改革赋能 夯实发展之基
  市委、市政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残工委工作机制,保障稳定残疾人事业经费,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有关情况、研究存在问题、落实改进举措,坚持将政策、资金、项目等向残疾人倾斜,不断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特别是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各级财政增收支出压力变大,但在残疾人事业方面,做到了投入不减、“温度”不降、利好接连不断。据统计,近五年,中、省、市累计投入我市残疾人事业的资金超5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1.6亿元。
  稳中有变,变中求进。我市把推进残联改革作为突破瓶颈、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聚焦优化机构设置、理顺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工作等重点,明确改革目标,加强各方协同,理清思路举措。市、县残联改革的全面完成,进一步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得到加强。
  干事有激情、基层有活力,我市残疾人的保障更加便捷、完善。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动态调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救助年龄扩展到14岁;市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和市级相关部门出台残疾人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文件30多个,合力推进残疾人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1.2亿元,帮助残疾人20余万人次……
  牢固的保障基础、完善的保障制度、持续凝聚的发展合力,让我市残疾人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技能帮扶 拓宽就业门路
  凤翔区柳林镇的“凤翔建荣手工艺品合作社”里,田建荣正和几名妇女一起制作刺绣手工艺品,这些产品通过实体店和线上销售能为大家带来可观的收入。田建荣说:“几年前,我还是个身有残疾的贫困户,在党和政府、各级残联的帮助下,我获得了5万元的担保贷款,学会了电商技能,不仅自己脱贫,还能带着乡亲一起致富奔小康,我的干劲更足了。”
  田建荣是我市残疾人脱贫的一个典型代表。2020年,全市3.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而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的起点。为此,我市健全了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共建成扶贫和助残增收基地23个,带动辐射残疾人2000多人;大力实施阳光增收、电子商务等扶持项目,助力残疾人实现增收;加强苏陕协作,收到帮扶项目资金160万元,在千阳、太白、麟游、陇县、扶风5个县开展协作合作项目,有力推动了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
  虽然身有残障,但很多残疾人却有一技之长或者渴望学习技能,凭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强之梦。走进岐山县,提起杨小超,知道的人无不称赞。幼时因病致残的他发挥自媒体经营特长,走入了一片新天地。如今,他创办的岐山洪霖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仅成了岐山县的一个宣传窗口,也成为带动残疾人就业的一个基地。
  近年来,市残联紧贴残疾人特点和需求,开辟多渠道,抓实抓细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依托国家级残疾人培训示范基地和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累计培训残疾人1.2万余人,实现持续稳定就业3000余人;开发设置残疾人公益专岗1024个,帮助残疾人就近就业;建立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基地,扶持残疾人通过个体经营、网络直播、电商销售等形式实现个人创业,带动1359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和就业…… 
  暖心服务保障群众权益
  “一个电话,就有医生上门提供体检、康复指导等服务,还能为我们残疾人‘私人定制’康复方案,真是太方便、太贴心了。”家住金台区东风路街道宝铁社区的残疾人韩雪成说。
  为满足群众期盼,推动残疾人生活品质全面提高,我市全面启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建立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870个,每年为4万余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实现全市村(社区)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到100%,每年配发各类辅助器具6000多件,实现基本型辅具应配尽配;4.3万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每人每年账户补贴100元;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针对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我市大力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和困难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行动计划,每年惠及1400名重度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人,让家庭困难的重度残疾人都享受到家的温暖。今年以来,市残联积极探索,选取或依托村级幸福院、闲置学校、社区、村委会等,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建设残疾人风帆托养服务站,目前已建成16家,200余名残疾人受益。
  为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权利,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受到残疾少儿的欢迎。
  文体惠民 共享多彩生活
  “宝鸡的特奥事业发展得非常好,我十分感谢宝鸡对本届特奥会的支持和贡献……”国际特奥会东亚区总裁兼总经理冯美孙女士,在宝鸡观看第八届全国特奥会后激动地说。虽然已时隔一年有余,但国际友人的赞誉、参会嘉宾的点赞、运动健儿的笑脸还深深留在宝鸡人心中。
  2021年,宝鸡承担了第八届全国特奥会足球、田径、乒乓球、篮球等全部9个项目和非体育项目“两活动一计划”的筹办任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部署,分管领导统筹协调。在全市各级残联及相关单位的协同努力下,此次特奥会获得了“场馆安全智慧,服务热情周到,办赛专业高效”的一致好评。宝鸡59名运动员参加16个残特奥比赛项目获得66枚奖牌,市残联荣获十四运和残特奥会优秀集体,展示了宝鸡残运健儿和残疾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多年来,宝鸡的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一直处在全国较高水平,涌现出不少身残志坚的文体“明星”:2021年东京残奥会我市选手翟翔、胡慧子共获金、银、铜牌各1枚;我市残疾人马洁等5人获“陕西省第六次自强模范”称号、聋人作家赵林祥获评全省残疾人脱贫先进典型人物……他
  们给广大残疾人
  极大的精神激励。
  我市还建成“中国盲文图书馆宝鸡市支馆”“宝鸡市盲人影屋”和市级残疾人特殊文艺人才基地;连续开展“五个一”残疾人文化进家庭项目,在引导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新起点,我市残联组织将带领广大残疾人一起信心百倍地踏上新征程、再创新辉煌。(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黎楠采写)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