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万亩良田女管家
本报记者郑晔
    余桂凤查看猕猴桃长势

   
  “大家看,只要咱们好好经管,黄土地也能长出‘金娃娃’!”小雪节气这一天,岐山红发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余桂凤召集社员算了一笔账:2022年,当地粮食亩均收益超过2000元;仅种植青贮玉米,为村民增加收入900万元!
  这是年近花甲的余桂凤历时13年做的土地实验:13年中,她和丈夫一道,托管了周边群众1.8万亩土地,指导农民春种秋播,科学种田,使当地小麦的亩产量从350公斤提高到750公斤,亩均收益从入不敷出增加到2000元以上。
  “种地收益高,农民就会看重土地,农村也就没有撂荒地了!”提起十余年躬身种地的经历,余桂凤深有感触。
  不跟风的“种地能手”
  当别人外出打工时,她却从城市回到农村
  余桂凤是个“爱折腾”的人。30多年前,中专毕业的余桂凤进过企业,开过公司,后来还和丈夫李发财一起走南闯北承包工程。虽然没能“发财”,却锻炼了她眼光独到、视野开阔的个性。
  2009年,孩子高考。余桂凤停下手头的生意,回到老家岐山县枣林镇范家塬村。陪读的那段日子,她没事儿就在村里转,看到记忆里喧闹的村庄变得空寂,村外不少黑油油的土地上长满杂草,她心里充满疑惑。细问缘由,原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群体。“没人种地了!种地不养家!”村里的老人叹着气说,“一亩地才收两袋子麦,除去种子、化肥,剩不下几个钱!”
  周原大地自古都是关中大粮仓,看着一马平川的田地撂了荒,余桂凤心里有点痛。她想起自己在山东承包工程的时候,当地正在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就想在家乡试一试。
  孩子去外地上了大学,余桂凤留在了家乡。“发财家那媳妇‘疯了’,别人都往出跑,她放着轻松日子不过,却跑回来种地!”村里人议论纷纷。
  余桂凤有自己的主见。她找到村委会,承包了50亩没人要的河滩地,和丈夫在地头搭起窝棚,拉出落满灰尘的架子车,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两年时间,把沟壑纵横的河滩变成了平整的良田,种上了小麦。
  接着,她挨家挨户打电话做工作,把村民撂荒的土地整合起来,由她统一耕种、施肥、收割。“有人帮咱种地?还有这好事?”得知消息的村民一传十,十传百,余桂凤托管的土地从50亩增加到5000亩,绝大多数是撂荒地。到今年,她托管的土地增加到18000亩。
  不算计的“土地管家”
  当别人想着挣钱时,她却想着如何提高种地效益
  余桂凤会种田,更会管理。她从播种开始,一步一步抠流程,全程精细化种植,想方设法让粮食增收,让农户挣钱。
  她用自己流转的600多亩地做试验田,寻找适合当地的小麦良种,代表农民与种子公司签订合同,踩实粮食丰收的第一步。
  到了开春施肥的时候,她用批发价拿到数百吨化肥,一袋化肥能为农户节省40元;该除草了,她批量购买除草剂,找来无人机统一喷洒;一旦发现有病虫迹象,她立刻联系农技部门采取措施,把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刚过芒种,西府大地上麦浪滚滚,余桂凤的电话也和这个季节一样“烫手”:她一面调集周边所有的收割机集结待命,一面与前来收购的客商斡旋,优质优价,给农民争取更大的利益。
  为改变当地农民只种一料庄稼的习惯,2016年起,余桂凤从自家兄弟开始动员,鼓励农民夏收完接茬种植青贮玉米,由她统一联系客商收购。没过两年,看到种玉米收益好,当地村民从最开始的观望到争先恐后找余桂凤“托管”,今年种植的玉米达到1.2万亩。到了秋天,一眼望去,枣林镇周边大片的田地里都是齐刷刷的玉米“卫士”,再也找不到一处撂荒地了。
  余桂凤算了一笔账:今年,小麦亩产达到750公斤,玉米也喜获丰收,同时,收购价格均达到历年来最高,除去各种成本,种一亩地的纯收入超过2000元。“这才是黄土地该有的价值!”她高兴地说。
  不服输的“带头大姐”
  当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时,她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帮农民维权
  十多年来,余桂凤流转、托管的土地越来越多,她肩头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
  种地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自2016年起,她每年自掏腰包3万多元,为农民购买农业险。2018年春,一场倒春寒让当地小麦受损严重,有了农业保险,保险公司一次性为群众赔付6万余元,贫困户李恩成拿到9600余元赔偿款后逢人就说:“多亏了发财媳妇!”
  2020年,余桂凤联系了一位客商,在当地订单式种植了1300亩高粱。谁知按期交了高粱后,客商却因保存不善卖不出去,导致农民的39万元粮食款迟迟收不回来。眼看到了年底,看着愁眉不展的农民,余桂凤带上干粮踏上“维权”之路。听说客商在西安,她追到西安,仅凭一个电话号码开始大海捞针式的寻找。时值冬月,天降大雪,她踩着厚厚的积雪一条街一条街地打听,晚上回到冰冷的旅馆时,脚肿得鞋子都脱不下来。整整一周后,她才找到客商要回部分款项。拿到钱,余桂凤连家都顾不上回,就召集农民发放粮食款,而她自己的12万元至今还没有着落。
  今年秋收,正值岐山地区疫情肆虐,眼看丰收的庄稼无人收购,小麦不能按时下种,大家都说今年“完蛋了”。余桂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给湖北、内蒙古客商打电话,把本地玉米夸成了“一朵花”,从蛋白质含量到含糖量说得头头是道。从9月13日开始,她连续40多天带领客商逐村逐田监督收割、收购。其间,余桂凤的姐夫突然去世,尽管只隔几里地,但她都顾不上去帮一把忙。直到10月中旬,亲眼看着12万吨青贮玉米全部收购完,她才赶回去给姐夫上了一炷香。
  “抢收抢种一刻都耽误不得,我得为大家伙操好这份心!”作为合作社负责人,余桂凤时刻把社员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前面。
  不停歇的“追梦步伐”
  当别人跟风时,她却开始新的土地梦想
  人不负土地,土地定不负人。这些年,余桂凤和她的红发农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从主攻种植前期的种子、肥料、农药,到聚焦种植中期的农机、收割,直到把重点放在粮食的销售环节,10余年中,余桂凤不断摸索土地社会化托管的新模式,从全过程引导农民科学种地,让农民丰产更能丰收。
  如今,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的红发农业合作社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周边的养殖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纷纷找余桂凤取经。“只要好好干,用心干,农业并不比工业生产产出低!”每每有人来学习,余桂凤总是手把手传授经验,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农业。现在,岐山县周边的种植大户越来越多,规模化种植让农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热土。
  余桂凤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农村必将越来越有吸引力!眼看着农民种地热情高涨,农村已经没有撂荒地,余桂凤又在黄土地上耕耘新的梦想。她承包了村子周围的四座荒山,计划带领农民发展休闲旅游,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