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肚里装炭的铜手炉
本报记者罗琴

  “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寒冷的冬季,靠着暖炉就可温暖入眠。在西府地区,有一种暖手炉也曾是老一辈人随身携带的取暖工具,相当于现在人用的暖手宝。
  12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宝鸡民俗博物馆,看到了一件铜手炉(见左图)。这个黄铜材质的小罐子亮堂堂的,约20厘米长、15厘米高,带有提梁,盖子上有镂空造型,看起来非常精巧。馆内讲解员张迎春介绍说,手炉其实是由“火炉”演化而来,将火炉体积缩小,做工更加精致,加入炭火或热水,套上罩子,提在手上,或者捧在手里,便演化成“手炉”。手炉通常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等组成,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
  西府人沿用的手炉造型与许多古装剧中的手炉颇为相似,古装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雪花纷飞的冬季,姑娘迈着袅袅婷婷的脚步在室外赏雪时,手中捧着带有精致刺绣外罩的手炉取暖。在《红楼梦》中,有多处人们用手炉取暖的场景描写:“宝玉去袭人家时,袭人给宝玉的手炉里放了香饼。”“那凤姐儿……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张迎春告诉记者,古代人的服装袖子都很宽大,手炉可以放在袖子里或怀里,随身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古人在冬日,有手炉的陪伴,也平添了几许红袖添香添暖的暖意。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可以替代铜手炉的取暖工具种类越来越多,取暖工具功能越来越全面,使用也越来越便捷,铜手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没有了使用价值,但铜手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手炉也成为收藏爱好者喜爱的藏品之一。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