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石家滩村:
把村庄文化讲出活力
毛丽娜
    石家滩通石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一隅

    石家滩村广场的老碾盘

  深秋的石家滩层峦叠嶂,秋色宜人。田间柴胡苗一片碧绿,山峦间的松柏傲骨雄姿,道路两排的白皮松随风摇曳,招呼着远道而来的人……石家滩村坐落于陈仓区西部山区的拓石镇,陇海铁路穿村而过。2018年,石家滩村与孟家塬村合并,现名孟家塬村,有村民400户,1600多人。这片土地上有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石家滩人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门路,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一段绵延90载的鱼水情
  “当年,我父亲石良宝不顾艰险,带着红军从通石梁上翻山越岭,冲出追兵包围圈。”11月1日,石家滩人石玉财对笔者说。
  “这就是红军战士曾短暂休息吃饭的房屋,到现在仍保存完好。”91岁的村民石德代指着村西头的几间土坯房说。石德代回忆,90年前,“两当兵变”发生,习仲勋等人带领红军渡河北上,途经石家滩。石家滩村民在屋里生火让战士们取暖,并熬了满满一锅浓稠的苞谷糁为战士们充饥,并帮助队伍继续北进。村民石良宝带着红军从通石梁上翻山越岭,最终冲出追兵的包围圈。
  “这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被石家滩几代人口口相传。父亲和爷爷为我取名石红代,就是要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提起那段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孟家塬村党支部书记石红代动情地说。
  石家滩村原党支部书记欧世雄说,2019年,村上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发动党员干部及群众捐资捐物,修建了通石梁长达十里的“红军路”。顺着欧世雄指的方向,远眺这条“红军路”,路窄坡陡,呈Z字形。走在这条路上,回顾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仍然能够感受到他们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如今,新建成的通石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参观,红军行军步道、主题游园、巨幅壁画等让人流连忘返。“来我们村旅游观光、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也热闹了起来。”石红代笑着说。
  一个传递耕读之风的碾盘
  石家滩不仅有红色故事,还有一段和碾盘有关的村风故事。在石家滩村广场一棵百年黄连树下,放着一个古老的碾盘和石质井口,被石家滩人祖辈守护着。
  只见这个碾盘直径约两米,盘面上纹路清晰可见,侧面略有磨损,走近碾盘细看,发现碾盘边沿上刻着“金、银、才、宝、玉”等文字。石井口放在碾盘的不远处。
  这个碾盘与井口背后有什么故事?石德代讲:“这个碾盘和井口,与清朝五个秀才兄弟有关。过去,石家滩村耕读之风甚浓,尤其是清乾隆年间,村上石姓人家有五个亲兄弟,皆为秀才。其中四个弟弟考中秀才,大哥与父母辛苦劳作,供养四个弟弟读书,后来大哥也被当地府衙授予秀才功名。这五兄弟为感谢乡亲们的培育之恩,便为村里打造了一套石碾盘和一口水井。”
  拓石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欧世雄指着碾盘说,清乾隆十八年,石家滩石氏五兄弟为同科秀才,五人属“成”字辈,分别名为“成金”“成银”“成才”“成宝”和“成玉”。当地府衙授予秀才功名后,还在村口的碾盘上刻下石氏五兄弟的字号,以示赞扬和留念。拓石镇已将“五秀才碾盘”的故事,纳入了乡村家风家训教育,五秀才碾盘与井口的故事也成为乡间一桩美谈。
  今年国庆节当天,村上举行了石家滩五秀才石碑揭碑仪式,将五秀才的故事刻于石碑上,鼓励村民传承尊文重教的良好家风。欧世雄说,石家滩人非常重视教育,祖辈传下来的耕读之风不能忘。他列举了一组数字,自2015年以来,村上坚持每年暑期开展优秀学子表彰大会,学子们发奋读书,每年都有不少人考上大学。2022年,村上就有9名学子考上大学,是全镇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村子。
  一条饱经风霜的村庄古道
  时值深秋,笔者站在石家滩村口的牛北公路上,往上看,如削的峭壁呈压顶之势,朝下看,渭水从两座山崖中间奔流而过,往北看,一条栈道如蜿蜒的巨蟒盘旋山间,它被当地人称为“挂壁公路”。相传,这条栈道是三国时期蜀国收复秦州所建。
  “这是板桥栈道,是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石玉财介绍,板桥栈道遗址在石家滩村口西边,这里的山崖名为漆树崖,河对岸的山崖名为卧虎崖,自古以来便是易守难攻之地。在漆树崖距河面两米多高的地方,能看到开凿的孔洞,这就是板桥栈道的栈孔。据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岁孝介绍,他曾来此考察并发表过文章。笔者在王岁孝的文章中读到,板桥栈道的栈孔共有23处,由西北到东北,在漆树崖上呈半圆形分布,跨度30余米。
  “因石家滩过去地处战略要地,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东西沟通的交通要道,因此村民一直很注重保护栈道。在栈道遗址旁的崖边,能看到一处半天然半人工的浅石窟,石窟顶部有被火熏过的痕迹。这处石窟便是古时修栈道及守护栈道时遮风避雨的场所。”石玉财说,新中国成立后,村上在栈道上方修起了更加宽阔平坦、安全便捷的道路,这条栈道就此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千百年来,石家滩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田一地、一山一石。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孟家塬村通过旅游+产业、红色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正朝着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目标奋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