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疫情之下的寂寞
◎杨舟平
  隔离,是被疾控实践反复证明非常有效的科学防疫措施,也是无奈之举。隔离在家者,有人读书学习,空中课堂听得津津有味而有效果;有人利用线上工作,业务依旧正常推进;有人利用难得的闲暇时间,梳理以往的事业得失,给自己充电,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有人居家坚持锻炼身体、打扫房间、侍弄花草、学习烹饪等几不误;有人打麻将玩游戏、追电视剧刷手机、天天昏睡不醒,生物钟全部颠倒,混混沌沌等日子;有人怨天尤人,郁闷至极,心绪烦躁,甚至抱怨社会,无事生非……这场灾难,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耐力、思想、道德、灵魂、理想、价值观等都是场筛选。人生的艰难困苦无法选择,但选择怎样的克服方式、处变态度,却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作家梁晓声在《人生最大的寂寞》一文中说:“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梁先生说的还是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寂寞和孤独”,那防疫特殊时期的寂寞和孤独就更难打发了,于是乎,就出现了上述种种现象。
  寂寞是对人性慢性的摧残,就像某些金属的生锈一样,慢慢腐蚀之。但金子就不生锈,不锈钢制品生锈就慢,铁、铜生锈就快,这说明不同的材质抗腐性不同,就像免疫力不同的人对流感的抵抗力不一样是同一个道理。读书和不读书的人虽然没什么外在的明显区别,但读书的人显然抗寂寞的能力要比不读书的人强,爱思考且读书的人要比只读书、图看热闹的人抗寂寞能力强。
  著作等身的当代作家冯骥才说:“疫情期间,终于有了完整时间创作长篇……天天在家宅着,但工作量并未减少。疫情发生后,自己苦于帮不上忙,有种着急使不上劲的感觉。我没有不停看手机的瘾,不喜欢工作被这些打乱。”2020年疫情期间,他的随笔集《书房一世界》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另一半天津》也是在疫情期间大功告成的。他每天在书房待7个小时,每天保证四五个小时写作,他说:“寂寞、孤独随时会袭击我,但一想起手头没有做完的活,就立马感觉不到寂寞和孤独了。”
  新冠病毒对于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究竟会有怎样深远的影响,业内人士现在还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但我想人类总会有智慧应对的。如何正确应对,考量着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和良知。
  一个人的抗寂寞能力越强他离成功就越近,抗寂寞能力与自律能力是被公认为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疫情期间的寂寞到底应该如何排遣呢?我还是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在小说《百年孤独》里的一句名言,作为本文结语:“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