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非遗传承人应保持工匠精神
张晓燕
  过去做泥塑、做刺绣、做剪纸等都是手工艺人“讨生活的活计”,如今在我市各县区的非遗展厅观看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大都巧夺天工、技艺精湛,这与老一代非遗传承人几十年专注、持久的坚守,以及精益求精、严谨细腻的品质分不开,他们在创作和传承过程中,都保持着不急不躁、精细敬业的“工匠精神”。现在他们的生活日渐富足,在拼搏数十年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望和成就,面临着要把非遗“绝活”传承下去的局面,而新生一代的传承人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应保持老一代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才能使非遗这项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行稳致远。
  “乡土本色”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是一种特殊的“非遗”。民间工艺品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这些作品反射出的非遗传承人一生不懈追求完美作品的精神内核。从本质上讲,工匠文化的精神核心,是他们内在的生命归宿及对自我行为、自己作品的肯定。所以,当他们能够自信地展示地方风味浓郁的作品时,也就是他们对这方水土、这方生命文化谱系的回报。年轻传承人在作品创新的同时,要不忘尽情展示西府乡土文化的独特和魅力,才能更容易被市场识别和关注。
  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非遗”薪火相传的根基。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非遗技艺的钻研,推陈出新,就必须要与当代文化紧密结合,从现代人的审美入手,使传统技艺顺应市场需求,让传承人能真正靠手艺生存下去,并让“非遗”传承人成为社会中传播“非遗”的火种。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年轻一代投入到“非遗”事业中,就没有“非遗”的历久弥新。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关注“非遗”、尊重“非遗”传承人的公众意识,是唤起“非遗”传承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非遗传承人的小微“传习所”,是坚持发扬“工匠精神”的场地。我市的传承人创立了不少小微“非遗”工作室、家庭作坊、传承基地等,政府为了扶持非遗传承人继承、发扬民间手工艺,也给予了各种扶持政策和资金,使其能健康稳步发展并带来一定经济效益。那么,市场的筛选就要求传承人更要一丝不苟地创作、创新,用“工匠精神”打造每一件非遗作品,让有经济头脑的人看到其中巨大的创意空间,使脱胎于“非遗”的中国风、西府风系列创意产品更接地气,用现代语言更好地表达非遗内容,有利于“非遗”在现代社会以新的面貌留存与发展,有利于保持“非遗”艺术精髓的同时实现它的创意价值。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