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千阳县: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聚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倪晓东庞文渊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
  “十三五”收官,作为我市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千阳县书写了精彩篇章:全省唯一连续五年被评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县;“项目超市”入选全球首批110个最佳减贫案例;宝丰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十四五”开局,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千阳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上下,持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局之年,继续书写了“夺、争、树”的精彩答卷:2021年4月,全省首家召开乡村振兴动员大会,全省首家派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全省首家出台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2021年6月,县乡村振兴局荣膺“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一“国字号”荣誉背后,折射出全县上下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聚力乡村振兴“加速跑”的豪情壮志。
  那么,千阳县是如何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从机制、产业、规划等方面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
  关键词一:机制衔接
  “五大机制”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
  机制是行动的保障。县委、县政府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在思路上再创新、机制上再完善、力量上再加强,建立完善机构衔接、动态监测、稳岗就业、项目整合、工作推进“五大机制”,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确保脱贫人口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
  (下转第八版)    ▲生态宜居的千阳县城新貌

    海升全景图

    苹果采摘

    智能化奶山羊养殖场

(上接第一版)
  县上围绕“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产业为本、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总体思路,构建“1+4+5”组织机构,成立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乡村振兴、巩固成果、政策研究和干部管理“四个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县乡村规划编制、督导检查、总结宣传等。
  盯死看牢防返贫。县上创新“335”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采取“四支队伍”实时监测、行业部门重点监测、服务热线动态监测的办法,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防返贫监测网格员队伍,靠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发现致贫返贫风险后,村级到位,行业部门跟进,社会力量援助,做到防返贫监测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就业是振兴之本。县上搭建县镇村“三级”劳务服务平台,打造苹果师傅、千阳绣娘、千阳保姆、千阳技工“四大品牌”,畅通工业园区吸纳、农业园区带动、特色产业搭载、社区工厂安置、劳务站点输出“五条渠道”。按照红、黄、绿“三色”标记分别建立就业困难重点对象、季节性务工人员、稳定就业人员三个工作台账,实现就业帮扶“三色提醒、动态帮扶”。
  整合项目是振兴之基石。县上抓机制、抓保障、抓整合,规范项目论证、评审等工作流程,打破镇域、村域界限谋划实施项目,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安排资金,以资金推动产业规模扩大、质效提升。2021年以来,全县整合涉农资金1.45亿元。
  好机制关键在于抓落实。县上每月召开一次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各专项工作组专项工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同时,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两办督查室跟踪督导,对没有按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的镇、部门主要负责人,由县纪委监委进行追责问责。全县上下形成了统一指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
  关键词二:产业衔接
  “两大首位产业”走稳乡村振兴“致富路”
  产业兴则乡村兴。苹果、奶山羊“两大首位产业”快速崛起,为千阳县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县上紧扣“两大首位产业”,走稳乡村振兴“致富路”。
  县上立足《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3+12”方案》,清单管理、专班推动,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点评、年终考核奖惩,压实“责任链”、闭环抓落实,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系统推进。
  稳中求进办好社区工厂。为了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县上持续落实后续扶持“1+7”工作方案,优化搬迁点学区设置,配套建成社区工厂、扶贫产业园,搬迁群众平等享受公共设施、病人就近就医、学生就近入学等服务。建成社区工厂6个,在全县最大的集中搬迁安置点安馨家园小区,建成公共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和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稳字当头壮大村集体经济。千阳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华丽转身。对此,县上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确保农民增收有保障、农村发展有后劲、农业增效有路子。出台《千阳县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规划(2021-2025)》,持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力度,做到“大河有水小河满”。围绕“五好”目标(选准一个好产业、组建一支好组织、聘请一名好经理、探索一套好机制、实现一个好效益),实施“五大工程”(增收工程、人才培养、规范提升、产品销售、品牌培育),推广“五种模式”(服务增收型、村企合作型、村社合作型、固定资产收益型、自主创业型),强化“五星”管理,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目前,全县6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0万元以上7个,50万至100万元的14个,10万至50万元的33个。
  为了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县上摸清“家底”,建立“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集体发展+农户参与”的新型市场化产业振兴模式,发挥千阳绿丰果业和莎能奶山羊两个国有控股公司作用,规范经营性扶贫资产运营管理,确保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三:规划衔接
  “五年行动”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规划是行动的先导。县上抓早动快,出台《千阳县乡村振兴工作五年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强企带村结对帮扶、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农民收入倍增提升、移风易俗文明乡风、乡村品牌培育等“十大行动”,实行农村土地托管、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农村康养产业发展、老旧村庄生态修复、农村养老和留守儿童服务“五大探索”,抓好全国现代种业制种基地、乡村治理示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村、乡村振兴五星村、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五项创建”。
  为了把“五年行动”方案落实到位,县上以“星级管理”为抓手,在总结脱贫攻坚“项目超市”经验基础上,创新提出《乡村振兴行政村星级管理实施意见》《行政村星级评价标准》,设置5方面20项指标,对所有行政村实行星级评定、动态管理,有措施、有标准。力争到2025年,50%以上的村达到乡村振兴三星级标准,20%以上的村达到五星级标准。
  在“五年行动”中,县上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成立专项工作组,擘画出“新蓝图”,打造“绿富美”的新农村。
  产业振兴强基础。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4万亩以上,持续稳住“粮袋子”,严守耕地红线,探索农村土地托管模式。目前,柳家塬村和南湾岭村共同注资成立千阳县益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资产1000万元,托管土地5600多亩。编制《千阳县陕西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千阳县奶山羊产业集群建设规划》,计划总投资10.87亿元,已完成投资3.23亿元。
  人才振兴激活力。依托西农宝鸡千阳苹果试验站和宝鸡海升、大地丰泰、华圣等农业园区,利用苹果田间大学培训等平台,认定职业农民实训基地15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50人。千湖林海农业园区探索建立“年薪八万不是梦”人才回乡机制,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200人。
  文化振兴强阵地。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县上投资1.6亿元,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为全县各村配送音响、电视、电脑、锣鼓、器乐、有声图书馆、数字驿站等设施器材,实现了文化广场、文化器材配送、文化信息、广播电视等“六个全覆盖”。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骑行观光、休闲垂钓等线路14条,建成西秦刺绣产业园、刺绣文化闫家村、苹果枫林宝丰村、民俗民宿双庙塬、写生基地仰塬村、紫薇花园寇家河、农家体验新兴村、农业观光千湖林海等节点景观。以全新的乡村景观为“名片”吸引游客,带动餐饮、住宿、果蔬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生态振兴美家园。制定《千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县级领导联系重点村、部门包抓帮扶村,全面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美丽庭院评比、美丽村庄创建,镇村联动,集中开展全民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指导规模以下96户养殖户采取干清粪工艺,规范处理粪污,坚决杜绝面源污染隐患。全面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购机制。
  组织振兴强根本。乡村要振兴,干部打先锋。县上突出“党建引领”这一核心,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100%。夯实基层党组织,当好群众“主心骨”,优中选优、强中选强,因村派人、人岗相适,遴选懂经济、会经营、有办法的年轻优秀干部,在全省率先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实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其中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3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6%。制定八条奖励激励措施,对驻村干部在提拔重用、晋升职级、年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落实生活补助、通信补贴、交通补贴、健康体检、人身意外伤害险,用“干货硬货”增强驻村工作吸引力、荣誉感。50名干部主动提交请战书,45名原驻村干部自愿留任,出现了父子齐上阵、兄弟同驻村的感人画面。目前,全县组建66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下派66名第一书记、124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
  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聚力乡村振兴“加速跑”。伴随着2022年的铿锵脚步,全县上下将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下,以初心如磐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作风大转变,奋力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勇毅前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