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为钢轨做B超的人
——记“三秦工匠”、西安铁路局宝鸡工务段探伤工、高级技师刘志韬
    刘志韬是西安铁路局宝鸡工务段探伤工、高级技师,先后获得全路技术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火车头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路首席技师以及陕西省劳动模范、“三秦工匠”等荣誉。

    刘志韬在进行轨道焊缝探伤作业

    刘志韬给工友讲解钢轨损件产生的原因及探伤的方法

  文/本报记者王玲图/本报记者李依涵
  漫长的铁路轨道上,一名工人拿着小锤子,走一走,敲一敲……相信很多人都在影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镜头,这就是铁路探伤工。
  今天我们报道的主人公就是一名探伤工,只不过他的工具已经由小锤子升级为专门的检测仪,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轨道“做B超”,检查哪里有“病患”。探伤工这个岗位他一干就是19年。他就是西安铁路局宝鸡工务段探伤工、高级技师刘志韬。
  19年里,刘志韬走过的线路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半,他创新的37°探头探伤法有效解决了探伤准确性问题,并在全局推广应用;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字探伤法大大提高探伤效率,使他在探伤岗位上19年无漏检和误判,创造了全局钢轨探伤的奇迹。以他为主导的“刘志韬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不仅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摇篮,更成为全段培养劳模和工匠的精神高地。
  全国大赛一战成名
  45岁的刘志韬身上透着一股英武气,浓眉大眼,将近一米九的个头,高大魁梧。
  “我在西藏当过几年兵,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我不怕苦、不服输的意志。”刘志韬说。
  1996年,部队回来的刘志韬被分到宝鸡工务段,干了几年线路工后,2003年,被调到探伤车间,从此,成了一名铁路探伤工。
  “刚来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还有探伤这个工种。”刘志韬说。
  和线路工比起来,探伤工更辛苦,也更专业。“辛苦倒不怕,但是那些理论知识真是让人头大,涉及函数、对数、当量等等,定损的结果都要经过计算。”
  除了理论,对探伤工来说,最主要的是动手能力,即现场探伤的经验和手法。
  刘志韬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个好师傅。尽管师傅只比他大一岁,但是探伤的实践技术非常厉害。在师傅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下,刘志韬对静态测试练得非常熟练,只要一搭手,就能准确找到需要测试的位置,从而判断仪器和探头是否合格和匹配。
  2008年,经过内部选拔,刘志韬代表西安铁路局参加全国技术比武。最初,全局选拔了五六十人,通过进一步培训、考试、淘汰,最后剩了6个人。参赛人数要求5+1,即五个选手外加一个备选,刘志韬就是那个备选的1。在这六名选手中,刘志韬的实践考核每次都是第一,但理论却是倒数第一。面对各种计算,他经常一头雾水。要知道理论在整个考试中要占到近30%的比例,这个分不能丢。没办法,刘志韬只能背题库。到比赛前,上千道题库的题刘志韬已经倒背如流。最终,他从备选的“1”上升到“5”,并从高手如林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当年,刘志韬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全路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还获得了“火车头奖章”。大赛一战成名后,刘志韬被破格晋升为技师。
  宝成线上的“守护神”
  作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是连接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刘志韬目前负责的主要是宝成线宝鸡到油坊沟73.7公里的钢轨探伤。
  这段铁道线呈“8”字形绕山盘旋而上,沿线隧道密布,小半径曲线众多,纵坡最大达到30‰,为国内既有线坡度之最,中国铁路各种类型的钢轨病害都集中在这里,被称作“钢轨病害博物馆”,它也是宝鸡工务段目前探伤难度最大的路段。
  从2012年开始,刘志韬就负责这条线路的探伤工作。秦岭山里,冬天的雪能到膝盖,钢轨上全是冰溜子,摔倒、崴脚是常事;夏天作业时,钢轨上的温度四五十摄氏度,手上经常被晒得脱皮。而且,一进山,就吃不上午饭。多年来,刘志韬从来没正经吃过一顿午饭。“午饭基本就是凑合,带点馒头、面包等。夏天还好说,冬天这些吃的被冻得又冷又硬。所以,我们好多工友胃都不好。”刘志韬说。
  困难再大,刘志韬从来没有退缩过。他时刻提醒自己:铁路安全关系着千万人的生命安全,马虎不得。
  他带领工友每天早出晚归,用脚一寸寸丈量线路,用心一米米探测钢轨,发现并提前处置钢轨病害2300余处,为宝成铁路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年来,刘志韬及时排除了多起危及行车安全的隐患,保证列车平稳畅通的安全运输,多次受到集团公司表彰。
  2012年,“刘志韬探伤小分队”被原铁道部政治部授予“全国铁路党内优质品牌”荣誉称号,树立了全路钢轨探伤优质品牌。
  一线实践创新不止
  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潜心钻研,定会做出不凡的成绩。钢轨探伤也一样。刘志韬发现,在钢轨接头探伤中,变形的螺孔回波与伤损回波很相似,需要打开夹板对螺孔进行确认,给探伤工作精准度和工作效率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反复试验,比对数据,成功总结出了用0°与37°探头结合进行鉴别的“37°探头探伤法”。如今,作为一项探伤创新成果,“37°探头探伤法”在全局推广。
  2014年,“刘志韬创新工作室”成立。以工作室为依托,刘志韬参与了“研制钢轨模拟缺陷,提高A超判伤准确率”“研制可动心辙叉急救器,确保200km/h提速行车安全”“提高道岔尖轨伤损检出率”“提高道岔可动心伤损检出率”等13个课题攻关,攻克多项疑难杂症。参与攻关的“提高道岔尖轨轨底伤损检出率”课题,解决了在大站场钢轨探伤作业,峰下道岔尖轨轨底伤损检出低的难题,在全系统获得了优秀奖。另外,刘志韬还总结出“望、闻、问、切”钢轨探伤法,通过这“四诊”钢轨探伤法,刘志韬在探伤岗位上19年无漏检、无误判,创造了全局钢轨探伤的奇迹。“37°探头探伤法”和“望、闻、问、切”的“四诊”钢轨探伤法被编入《数字钢轨探伤仪的应用》一书。
  在创新工作室里,摆放着很多钢轨损件,每个损件旁边都有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会出现损件的详细信息,包括伤损简介、产生原因、危害性和预防措施。“钢轨探伤是个实践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工作,这些都是一些典型的伤损,我们把它做成‘标本’,方便大家学习。”刘志韬说。
  匠心传承师道永续
  最近,宝鸡工务段“青工科研团队”研制的“钢轨超声波探伤K型扫查通用扫查架”荣获第七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而“青工科研团队”的核心人物李尧华和王欢都是刘志韬的徒弟。
  在徒弟的眼中,刘志韬永远都那么“冷酷”。“自从成为师傅的徒弟,每天让我跟在他身边走近20公里的线路,下班累到快趴下还不让休息,还要回放、查看、比对当天的探伤数据。”李尧华说。
  对此,刘志韬说:“我带徒弟比我师傅教我要严,我希望把我所学倾囊相授,让他们早日成才,为我们探伤行业储备更多的专业人才。”
  2018年,工务段在“刘志韬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线路、桥隧、探伤、信息技术和人才培养5个不同领域的创新小组,现有成员22名。近年来,各创新小组以QC公关、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共研发创新成果30余项,其中2项获得专利证书、3项成果获局级以上优秀成果奖。2020年11月,工作室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如今,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刘志韬还承担了一部分高铁轨道探伤任务。相比普通铁路,高铁探伤的要求更高。刘志韬与团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刘志韬一直很骄傲,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中国速度”贡献了力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