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微信投票冷 思考
本报记者祝嘉




  
  “打扰一下,我孩子正在参加XX之星评选,请投出您宝贵的一票。”
  “亲爱的家人,我们报名了XX宝宝大赛,快来为咱家宝宝投票吧。”
  “麻烦大家为XXX宝宝投票,每天投一次,连续投十天,多谢支持!”
  ……
  微信里,那些或发在朋友圈,或发在家庭群,或单独发来的投票活动,你即使没参与过,也一定遇到过。孩子之间的一项比赛,却在热火朝天的拉票中,变成了家长之间的竞争。冷静思考,这样的比赛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胜利又有什么价值?
  被裹挟的
  竞争
  时至年底,各种投票活动逐渐增多,市民李学智越来越怕打开微信。他说:“到处都是给娃拉票的信息,大多还是没名堂的活动。一开始,我想着动动手指帮帮忙,但投完一个又有一个,有的还要关注、注册,填写个人信息,真的让人应付不过来。”
  李学智的感受很多人都有,无论XX之星评选,还是XX才艺大赛,凡是需要微信投票的,家长都替孩子冲在前面,铺天盖地发链接,甜言蜜语求支持。起初,人们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但后来,这样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被骚扰、被轰炸,不胜其烦。对此,有的人选择视而不见,有的人抱怨连连。
  去年,一位豆瓣网友因看不惯这样的拉票行为,“本着谁拉票不投谁的原则”,不仅投给了得票最少的孩子,还发动网友一起投给她。“苦其久矣”的网友们纷纷投票,一方面表达对孩子的支持,一方面宣泄对拉票的不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拉票都能忽视和拒绝的。市民杨琪的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前段时间,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一个幼儿才艺大赛的投票链接,要求家长为指定的孩子投票,每天一次,连投一周,并把投票截图发在群里。“我以前从不理会拉票信息的,但作为新生家长,要是这次不积极,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杨琪说。
  同时,拉票者也有苦衷。一些家长表示,拉票会给别人添麻烦,但要么迫于老师的压力,要么不甘孩子落后于人,不得不硬着头皮把拉票信息发出去。最近,市民张晓正在为拉票苦恼,孩子的艺术培训班要评选年度最佳,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在微信上拉票,他原本对此不屑一顾,直到在群里被点了名,才发现其他孩子少则数百票,多则上千票,自己的孩子一票也没有。张晓直言:“那种感觉真的很尴尬。”
  有的家长实在张不开口,索性花钱请人刷票。于是,你拉票,我刷票,大家都被裹挟进了这场竞争。
  无意义的
  比拼
  细看这些所谓的评选活动,不难发现,大都没有什么含金量。这也不难想象,真正有意义的比赛,怎会凭几段文字、几张照片、几段视频,就反映出候选者的真实情况,从而成为公众投票的依据呢?
  我市一所中学的教师杜恪认为,此类评选活动并不能反映孩子的真实面貌和水平,更大程度上是家长人脉资源的竞赛——谁的朋友多、谁的面子大,谁就能为孩子争取到更多的投票。为此,大家不惜把招人烦、惹人厌的拉票信息发出去,而这种背离真实的评选,本质上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比拼。
  客观地说,在微信上拉票,既为难自己,更麻烦别人,久而久之,也是对人脉资源的消耗。但这样的现象早已有之,对此的非议和声讨也不绝于耳,那么,此类评选为什么仍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呢?
  我市一家文化企业的负责人蒋涛表示,此类评选活动的主办方多是社会机构,他们以荣誉或奖品作为激励,利用人们的比拼欲望和争胜心理,以投票链接作为广告,一传十、十传百,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粉丝、获得更大利益。
  以常见的少儿才艺比赛为例,正规比赛一般都是有教育部门参与的,参赛者都是经过培训且具有实力的,优胜者也是由专业评委依据相关标准来判定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其权威性、专业性,但另一方面也有其局限性、制约性,即难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而一些社会机构主办的评选活动则主动降低参赛门槛,并采用微信投票的方式提高关注度和参与度。这既迎合了孩子需要展示和肯定的心态,也迎合了一些家长替孩子分担竞争压力的愿望。
  蒋涛补充说,表面上,公众投票比专家评判更具参与性,也更显公平性,但实际上,拉票、刷票本身就不是一种公平的方式,这也注定此类评选活动是一场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的狂欢。
  有温度的
  声音
  为什么这些需要拉票、刷票的评选活动,多出现在家长圈呢?
  我市一所小学的校长李雪峰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一些家长在教育上的偏见和焦虑。他举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有一次,学校组织家长和学生开运动会,其中一项是学生拔河比赛,起初,家长们都在观看,并为孩子们加油,后来,一个家长忍不住搭了把手,见状,其他家长纷纷拉起了绳子。于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上升为家长之间的竞争,原本有趣的比赛也变成了非赢不可的较量。由此可见,一些家长总怀有“输不起”的心态,这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这些投票活动也是如此,本来就不是什么正式、严肃的比赛,但一些家长比孩子还争强好胜,最终干脆取而代之,靠自己的力量帮孩子获胜。”李雪峰说,“以这样的方式比赛,如果赢了,会不会让孩子认为胜利得来轻而易举,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会不会让孩子觉得人情、金钱比实力更重要,从而放弃努力、寻求捷径?如果输了,又会不会让孩子把原因归咎于家长,从而丧失独立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摆脱焦虑的心态呢?我市一家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孟小华认为,首先,学校要做好表率,不发起此类评选,同时引导家长不以名次、票数论英雄,鼓励学生追求真才实学,不依靠他人,不投机取巧。其次,家长须明确,插手、替代并不是表达爱的正确方式,而要帮助孩子树立合理的竞争意识,也要告诉孩子,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此外,社会还应共同漠视、抵制这样的投票行为,不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
  市民林斌提醒,微信投票只是无谓攀比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叫停此类评选活动的同时,还应警惕更多变了味的竞争,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