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凤翔区大塬村——
优良家风传承六百年
毛丽娜
    大塬村的默斋先生槐荫讲学雕塑展示

    大塬村“进学园”


   
   
  中华民族历代名家多有“耕读传家”“开明勤俭”之家风家训。多数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也对子弟、儿女留下训诫,诸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
  如今,在凤翔区,也有这样一个村落,把“为学勤而精、持家勤且俭、与人和而善、为人立德而养心”作为告诫后人的家训。这就是距今600年的明代关学大儒张默斋的家乡,位于田家庄镇依山傍水的大塬村。
  辞官兴学教化乡邻
  关学,是陕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派之一。其所蕴含的尊礼贵德、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深秋时节,笔者走进凤翔区田家庄镇大塬村的“进学园”,聆听这里的村民及张氏后裔讲述关学大儒、后世师表张默斋为学勤精、持家勤俭、为人和善、淡泊名利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明代关学大师张杰,字立夫,号默斋,出生于公元1421年,凤翔郑塬里(今大塬村)人。自幼聪颖过人,24岁考中举人,在山西赵城(今洪洞县赵城镇)担任训导一职。训导是个很基层的小官,那时候的张默斋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谋求一个更好的职位。当时,不少人以禄少路又远劝张默斋不要去上任了,但张默斋认为“禄虽薄,犹足以养亲”。同时,张默斋主张“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儒学精神,慨然赴任。在训导任上,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惟以讲学教人为事”,从此名声大噪,教育一方百姓。
  大塬村党支部书记冯忠虎说:“为传承和弘扬张默斋勤学、孝悌、务实、仁爱的精神,挖掘张默斋历史文化,区政协文史委、田家庄镇政府、大塬村干部和张默斋后裔多次前往山西赵城考证史迹,搜集资料。”据资料记载,张默斋在山西赵城从政期间廉洁从政,恪尽职守,赢得了官方肯定和百姓赞许。唐代至清代,在赵城的名宦祠中仅列十二人,张默斋名列其中,足见其声名可嘉。
  村干部张宏钊是张默斋第十九世孙,他听爷爷的爷爷说,默斋先生的父亲张进去世后,默斋先生就回到了大塬村,为父亲料理后事。那时,民间盛行用极尽奢华的方法办理丧事。默斋先生对这种奢侈的丧葬之礼极不赞同,认为“丧葬悉以礼”,摒弃浮华,教化乡邻。默斋先生倡导厚养薄葬,不图浮华,后人纷纷效仿,从此开启了当地文明丧葬新风。办理完父亲的丧事,默斋先生看到年迈的母亲王氏无所依靠,便决定留在家中侍奉母亲。直到母亲过世,默斋先生无意仕途,从此辞官不出,教化当地百姓。
  潜习五经心系百姓
  张文斌是张默斋第二十世孙,他对笔者说,默斋先生自父母过世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兴教讲学上,以教育家乡子弟为己任,勤于“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研习,常秉烛夜读,废寝忘食,见解日深,被学界尊称为“五经先生”。
  后来默斋先生不断扩大家塾讲授“五经”,广收门徒,授业明道,以礼化人,慕名求学者甚多,许多人不顾路途遥远登门求教。时至今日,大塬村上年龄的老人还称呼张默斋为“五经爷”。
  凤翔区政协工作人员、文化学者肖逸对笔者讲,张默斋在辞官兴学期间,朝廷招其复仕,有巡按御史举荐他为提学佥事,张默斋一一婉拒,他不为虚名浮利,为后世所称赞。
  笔者在默斋祠看到这样一段记载,默斋先生对五经的研习得到了明朝翰林院学士、通议大夫、理学家薛瑄以及段坚、冯从吾的称赞和推崇。薛瑄曾与张默斋谈经论道,赞赏其学行。
  公元1472年,张默斋因寒疾而卒,年仅51岁。在默斋祠的一墙面上记录着默斋先生众多学生的名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凤翔宣名里(今范家寨镇孝子村)的梁鏆,曾中举人,在恩师张默斋去世后,结庐为其守墓,以报答师恩;还有曾任河南鲁山知县、河南济源知府的张掖等。
  肖逸说,心系百姓,敢于谏言,也是张默斋的一大特点。他居乡期间,多次为民请命。明天顺年间,关中地区连年大旱,连年饥荒,百姓常以树皮充饥。张默斋见此状心生不忍,于是,对宪副王凯直言道:“民贫如此,大人岂能坐视不管?”王凯接纳了他的谏言,开仓赈灾,救活了关中数万百姓。当时,百姓往边关运粮,但因路远损耗,不得不卖儿卖女弥补亏空。张默斋即刻向都察院、都御史陈价上书谏言,使陈价取缔了百姓向边镇运送军粮的做法。
  张默斋继承张载志向,不断提高自身学术造诣,传承关学思想,以苦学之身,以修心为本,最终达到进学明道的境界,成为上承横渠,下启冯从吾、李二曲的重要学者。
  家风家训后世师表
  “为学勤而精、持家勤且俭、与人和而善、为人立德而养心”是张默斋为家人制定的家训,他用这句话教育后人。如今,张默斋的家训在大塬村张氏家族世代流传,其后代谨遵祖训,他们读诗书、勤百业,一代代在这块神奇的沃土上传承着勤学、孝悌、务实、仁爱之道。
  近年来,大塬村尊师重教、捐资助学蔚然成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这里民风淳朴,邻里乡亲团结友爱、互相帮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村民层出不穷。2018年,以默斋先生座右铭“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命名的“进学园”项目全面完成,5000平方米的广场上,村史馆、默斋祠、进学亭、雕像、祠碑错落有致。2020年,大塬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价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张宏钊受先祖的影响和父亲的熏陶,参加教育工作后,刻苦学习,退休后积极参与大塬村的文化建设,他为张氏宗族续族谱、立祠碑,为纪念先祖,传承弘扬关学文化,张宏钊还编著了《关学巨儒张默斋》一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受先祖张默斋的遗风遗训熏陶,村民张亚利和丈夫娄永强的小家庭几十年如一日,团结、和睦、向上,弘扬了家庭美德,体现出良好的家风家教。2014年,该家庭被评为西秦最美家庭,2019年被评为省五好文明家庭。
  在崇尚学习的氛围中,看村史、重温“五经先生”的故事成为大塬人的一种时尚。村民们茶余饭后都会去进学园转一圈,许多家风家训的内容都耳熟能详,大塬村也被誉为“书香门第、礼仪之乡”。
  几百年来,巡抚阮勤、知府赵博、知县张世英等人及大塬村村民先后为张默斋五修祠堂,就是对默斋先生功绩的肯定。冯忠虎说,近年来,县上许多单位会来进学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2003年起,村上每年教师节都要开座谈会,看望慰问老师,从未间断。村上每年都会组织本村籍退休教师齐聚“默斋故里”,以特殊的形式欢度教师节。
  张默斋的事迹在《陕西通志》《凤翔府志》《凤翔县志》《关学编》《关学文库》等诸多资料上都有记载,明朝凤翔府通判范吉称赞他“以五经教授,明心学于狂澜既倒之馀,以四礼率人,挽风化于颓靡不振之秋,以端实淡泊饬躬砥行,垂休光于千百载之后,可谓一代人物矣!”
  几百年来,墨斋先生的家风遗训,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个大塬人心里,如今的大塬村民风淳朴、村风文明、邻里团结、互相友爱,默斋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仍影响着大塬村人。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