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诗话重阳
■李思民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于是就有重阳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尊老敬老及饮宴求寿等活动。日久年深,重阳便成了人们庆典活动的一种习俗。登高赏秋望远,插茱萸香草,饮菊花美酒,便成了文人墨客一个永恒的话题。
  恋旧怀古,思念亲人,是诗人们重阳节最突出的话题。特别是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天涯沦落人,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吗?可惜,“遍插茱萸少一人”!年仅十七岁的王维漂泊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在重阳节时,想到自己独身在外,没有和亲人一起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也一定会思念我的。把表面上看来好像单单是作者思念故乡和亲人,就变成了亲人此时此刻也在思念我的双向感情交流。全诗出乎常情,曲折有致,显示了王诗深厚、新颖、独到之处。和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比较起来,二者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王诗似乎更不着力,达到了白中露色、素中见雅的至高境界,略胜一筹。除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外,新婚独守空房,寂寞难耐,思念丈夫,又别是一番情景:“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以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房,内心的苦闷。应验了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论断,成为千古绝唱。
  官场失意,人生迟暮,借重阳节抒怀宣泄,又是诗家另一个话题。杜牧自恃才高,在晚唐的恶劣环境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他并不消极,在重阳节时,“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人把节日能使人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烦恼,让自己心情放松片刻,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这是一种化消极为积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更何况“与客携壶上翠微”中的“客”,不是一般普通人,而是诗名早著的大诗人张祜。张祜在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因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被见用,特地从丹阳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深表同情。同病相怜的境遇,使这首诗显得那样深沉,抑郁愁闷之情那样难以驱遣。又因为诗人是以旷达出之,因而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借重阳佳节抒写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是文人关于重阳节的第三个话题。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安史之乱,长安失陷,岑参虽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便视长安为“故园”;之所以“强欲登高去”,是为了强调在战乱中清凄悲惨景况。“应傍战场开”,暗扣诗题中“行军”二字,为全诗提供了战乱的时代背景。诗人大胆的想象突破了单纯的赏花、惜花和思乡以及对人民的同情老调,寓巧于朴,余味深长。耐人咀嚼的叙述语言,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具有“信手化尽前人血骨”本领的纳兰容若,其词《采桑子·九日》在写了秋光秋色后,立即转为“不为登高,只为销魂”。词中有诗的意境,“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是杜牧诗中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诗中景象;纳兰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写尽了重阳节时天涯羁客的悲苦,精到利落。
  重阳登高,寄情山水,品鉴、探寻人生况味和真谛,是诗人们的第四个话题。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阳节欢乐的情绪意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采菊把玩。菊花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李白站在菊花的立场上,以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