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虢镇古地名(节选)
杨宝祥
  暖泉
  明正德十六年,宝鸡县被划分为十乡四十九里,其中有一里叫暖泉里,归属遵义乡;明万历五年,全县被划分为四十九里,其中亦有暖泉里;清乾隆五十年,全县分为十乡五十三里,遵义乡辖暖泉堡、皮里堡等村落。而在晚清的村寨记载中,暖泉堡名列其中,上世纪初期以后则再也找不到关于暖泉只言片语的记载了。暖泉在暖泉里或暖泉堡是毋庸置疑的,说明在宝鸡县历史上,暖泉曾经长久地存在过,而且被视为虢县的名泉。那么暖泉究竟在现在的什么位置呢?
  乾隆三十一年修订的《重修凤翔府志》记载暖泉“里因泉名,泉在道旁,已湮。每冬春有雪即融,暖气浮蒸,至今不改”。清《宝鸡县志》记载暖泉在虢县东五里。县东五里今为虢镇西秦村,西秦村旧时则包括李家堡和中庄及阁底堡。如今西秦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暖泉堡这个名称了,更无法说出暖泉所在位置。笔者多次走访西秦村的老人,按照县志记载的位置探寻,基本确定了暖泉堡的位置,其位置应该在今西秦村委会所在地偏西北方向的台地上,与李家堡子和阁底堡呈三足鼎立之势,现为西秦村耕地,昔日暖气浮蒸的暖泉也就在这个位置,只是因为地质结构的变化,早在350年前就已经不再喷涌温泉了。随着岁月的变迁,暖泉连同宝鸡县的有名堡寨暖泉堡一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插板石
  虢镇城南为南堡,即旧时的镇江堡,因镇江禅院得名。南堡子城南是一片台地,台地上是镇江寺,南堡农人旧时多叫镇江寺为“棒槌寺”,镇江寺再南则是近两丈高的断崖,断崖下是婉转从水莲寨方向绕城流来的清水河,插板石就在这个断崖下边。
  这个叫作插板石的地方,原来是一处被清水河水淘洗出来的约有三间房大小的悬崖,就像一块插板。斜插进黄土里形成天然的石室,断崖看似危如累卵,却因这些坚硬的料姜石稳如泰山,更不论在断崖上建屋筑舍了,能听得清水河的水声,丝毫没有身处悬空的恐惧。插板石的存在被视为吉兆,夏天农忙时,农人可以在插板石下乘凉,孩子们可以玩耍嬉戏。现在插板石早已没有任何痕迹可寻,只是约略知道它的位置大概在虢镇南堡古凉楼坡遗址附近。
  武都故郡
  虢镇旧时东西两个城门分别竖有两座牌坊,西边牌坊上书“西虢遗封”,东边牌坊上书“武都故郡”,均为乾隆五十年宝鸡县知县邓梦琴所建。“西虢遗封”很容易理解,但“武都故郡”中的“武都”却使人容易与现在甘肃陇南的武都联系在一起。那么“武都郡”究竟有怎样的来历呢?
  据《宝鸡县志》记载,十六国时前秦苻健于三交城设置武都郡,郡治在距离今宝鸡市以西四十里的固川坊塘一带。而苻健称帝时为皇始二年,皇始五年(355年)即病死,那么武都郡的设置最迟应不会超过公元355年。北魏(386年至534年)时,武都郡管辖平阳县、苑川县,隶属于岐州。《寰宇记》记载“虢县汉并雍,后魏(即北魏)立为武都郡”,文献记载武都郡在隋开皇初年废,如果按开皇初年为公元581年至586年之间的话,那么宝鸡县在历史上被称为武都郡则长达230年之久。通过这样的了解,就不会对“武都故郡”产生歧义了。
  (摘自《记忆中的老宝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