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一路朝阳一路歌
——访我市女作家闫瑾

  本报记者段序培
  今年7月份,陕西国防系统职工文化建设成果展在省美术博物馆展出时,一本散文集《我们在一起》摆上展台,将温婉知性的作者闫瑾带到了众人视线中。从企业厂报编辑岗位上内退的她,在保险业摸爬滚打,在三尺讲台吐露芬芳,却从未放弃过逐梦文学,她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言传身教渐入书山
  上世纪70年代,闫瑾出生在凤翔灵山脚下一个小山村,几近贫瘠的生活因一位热爱文学的父亲变得富足有趣。她的父亲酷爱文学,家里有很多藏书,闫瑾时常看着高大的书架发呆,她想不明白那里有啥魔法可以让父亲如此乐此不疲。后来,她在书架上的《鲁迅全集》中找到了答案,还有莫泊桑、高尔基的作品,也令她沉迷。她渐渐喜欢上了读书,享受沉浸在书中的感觉。
  看着父亲那一堆堆的书,经常听父亲念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闫瑾想自己以后也要当一名作家,其实那时的她对作家并没有多少概念,只是觉得作家是了不起的。闫瑾如今依然记得那时在乡间的麦草垛下,她和伙伴诉说自己要当作家的梦想。
  也许是“书过留影”,也许是天性使然,小学时期的闫瑾作文就写得特别好,她的作文时常被担任语文老师的父亲当作范文给同学们读,如果非要说有偏袒的话,那初中、高中时她的作文依然被当作范文以及作文大赛捧回的奖杯,则是对她写作能力的最好证明。
  潜心生活真情为文
  出一本书是闫瑾一直以来的夙愿,有儿时对文学的热爱,也有受到父亲的影响。多年工作之余的坚持写作,她想是时候将它们做一个归集了,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小结。但在做归集的时候,她觉得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归集,还应该表达一种思想,反映出自己的价值倾向,能给别人有所影响、有所启迪,才能达到必要的社会意义。
  在生活和工作的罅隙,闫瑾开始翻腾二十多年来像影子一样沉默却一直陪伴着她的文稿,她闻到了尘封的味道,感到了灵动的气息。与其说这是一部作品集,毋宁说是一个人的思行轨迹图,一个写作爱好者的成长记录仪,一个有作家梦想的拓荒者的自我醒悟集。
  闫瑾的散文集《我们在一起》是她二十多年业余创作散文的结晶,作品以“爱”为主题,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生的理念。行文自然、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尽浸其潜心生活、真诚为人、自然修度的体温。她用细腻的文笔描摹着春夏秋冬的景致,时光的印记在她笔下汇集,真诚和纯美在她身上闪耀。
  与人为善和谐美好
  如果说“当作家”是闫瑾儿时异想天开的梦想,但写作却是她半生以来纷繁生活的调味剂。从企业厂报编辑,到保险公司主任,到技工学校老师,每一次身份担当和转换,闫瑾都肩负着重任与压力。朋友好奇如此忙碌的她,是如何处理好生活、工作和写作关系的。她笑着应答:“在完成好工作任务后,料理好家务后,孩子入睡后的几分钟……这些时间都可以交给文学。”
  闫瑾认为,生活是大于文学的。“潜心生活”是“真情为文”的基础,只有“潜心生活”,才让纷繁杂乱显现出几分扑朔迷离的神秘,让纷繁杂乱满浸人世间难以割舍感人至深的真情。“我一直是把生活和工作放在第一位。这么多年,首先是做好工作,扮好生活中的角色以后,才来青睐自己所喜欢的文学。不抒写,会觉得烦躁,抒发出来就觉得舒坦了。”
  闫瑾的诗文深受读者喜爱,作品去年两次登上中国作家网的首页,时常见于《文化艺术报》《陕西日报》《作家报》《西安晚报》《散文诗世界》等报刊。散文曾获陕西省副刊好稿一等奖、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优秀奖,诗歌曾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文学类诗歌三等奖、省“颂歌献党礼赞中国”庆祝建党100周年诗歌展三等奖。现已加入省作协的她,还是省散文协会会员、市职工作协理事。
  在文学的道路上,闫瑾说她虽半生坚守但又仅是探头探脑。她视文学如同信仰,这是她的拐杖,催她奋进,给她力量,她思想的马达似乎一刻也不能停止,半生的情感积淀让她如同怀揣火焰,充满创作的欲望,而生活却让她的内心愈发沉静理性。在闫瑾看来,生活是美好的,是温暖的,作家就应该走进生活,与之和谐相处,从中汲取一些本真的东西。正因如此,她的心灵温润而安静,内心充满了阳光,照亮自己也温暖着他人。
  我们期待闫瑾写出更多属于她又属于读者的文学欢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