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93岁老党员的心声:
我的家乡变化大
陈志伟
  我是一名93岁的老党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想用笔写出家乡的巨变,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
  我家住在扶风县城关街道新店村,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七十多年来,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平均亩产只有200斤,而且轮歇地占一半,穷人到春天就没有口粮,只得到地主家借粮,低借高还、债台高筑,日子越过越穷,加上苛捐杂税、拉壮丁、服劳役,弄得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翻了身,生产不断发展,生活逐步改善,早在50年前,就修筑了冯家山水库。大渠的水从村前地头横穿而过,夏秋粮遇到干旱时都能得到浇灌,小麦、玉米连年高产。近年来,小麦连年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玉米亩产也超千斤,夏秋两料,平均亩产已达2000斤,农民家中一般都存有3-5年的余粮。
  近年来,村中盖新房的人越来越多了,现在全村已有90%的农户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新房,其中有一半的农户盖起二层楼房,都是新式玻璃门窗,新房宽敞明亮、光照充足、干净卫生。过去那种单面流水、老鼠打洞的土房已不见了。
  现在农民种田非常方便,从种到收割都是用拖拉机、收割机和农用汽车,既省时间,又不用苦力,夏收夏种过去要花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只需两三天就完成了,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过去用的手推独轮车、木轮大车和妇女用的纺线车、织布机等许多农具都“退休”了,已然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全村就建起了自来水塔,清澈、卫生的水直通各家院内,过去喝深井苦水和涝池污水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要想富,先修路。”村里于2000年在镇上的支持下,共筹集资金30多万元,用水泥硬化了全村的道路,共修筑大街道8条、小巷12条,合计长度达3500多米,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直修到村口,与西宝公路北线相连接,村中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人们不再为下雨道路泥泞难行犯愁了。道路畅通后,村口已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市场,村民买车搞货运和客运的人多了,许多农民在街道和西宝公路北线上办起了商店、饭馆、修理铺、理发店等,收入都较好。村上每年举办三次规模宏大的物资交流会,远近客商都来搞物资交流,本村农民在自家门口就可参加,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民富裕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饭穿衣也向现代化发展,青年男子都是西装革履,妇女们随着季节变化购买款式新颖的衣服,老年人也都穿着新衣。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没有了。农民吃饭也从温饱型向营养型发展,平时肉、蛋、奶和各种蔬菜应有尽有。小学和初中都建在村旁,学生上学十分方便,村里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考上大学,村民和谐相处,社会治安良好,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