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捐出来的红军路十里
本报记者张晓燕孙海涛

    “红军路”上村民捐建的小游园

    “红军路”旁的景观石记录着红色往事

    扫码阅读稿件

  
  初夏时节,莽莽大秦岭中,西山拓石镇文化主管欧世雄站在大秦岭通石梁上,与孟家塬村党支部书记石红代一起,拿着小本本正在紧张地写写画画:
  “老石,这山顶亭子起名‘望北亭’咋样?89年前,习仲勋带着红军队伍翻过这山梁,就是一路向北,找毛主席去了!”
  “老欧,这片石崖上,要是能画一组红军组画,那多嫽?”
  “这里再加一副对联:‘重走红军路,壮我初心志’,咋样?”
  “对,对,乡亲们捐这10万块钱,不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来走一走,不忘初心嘛。”
  ……
  山梁之上,两个中年汉子像孩子般越聊越振奋。这两人为啥这么高兴?原来,附近山民几代人的一个心愿——“红军路”眼看就要完工了。“红军路”是乡亲们对这条山路的爱称。89年之前的一个夜晚,一段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山林之中。
  1932年4月2日,“两当兵变”一声枪响,习仲勋等兵变领导人在枪林弹雨中,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并发出了“到陕北去”的吼声。一天夜里,雪下得正紧,200多名红军渡河而来。就是在孟家塬村石家滩,追兵将至,风雪连天,质朴的村民们向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伸出援手,浓稠的苞谷糁、滚烫的开水,村里还派出村民冒着奇险,带着红军从通石梁上翻山越岭,一举跳出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圈。
  “这段历史,刻在史书上,更刻在乡亲们的骨子里!”欧世雄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说,十里八乡的山民们一直有一个心愿,啥时候,能把这条当年的“红军路”修一修,让更多人来走一走。
  想“修一修”这条路谈何容易。绿化苗木哪里来?山石小景怎么建?梁顶纪念亭如何修?……一桩桩、一件件,直指一个“钱”字。村里人算了一笔账,没个“十来万元”,恐怕这事难办。
  的确,拓石镇地处大山深处,乡亲们“土里刨食”本就不易,村集体经济甚至还是负数。这“十来万元”从哪儿来?2019年春,孟家塬村党支部会议上,党员们齐刷刷举起手来,通过了一项决议,提倡在自愿的原则下——“捐”。
  以孟家塬村为中心,捐建“红军路”的消息不胫而走。没多久,第一笔捐款就来了。
  “我认捐1万块。”拓石镇九峰村村民周军林打来电话。这些年,周军林以苹果生意起家,是十里八乡公认的能人,他诚恳地说:“祖辈常说,没有红军,那咱山里人只能认命,有了红军,咱后辈人就能改命,这钱,捐得值!”
  随后,一笔笔捐款接踵而至,黄凤琴1万元、石玉财1万元、孟满仓1000元、石红代1000元、任健明5000元、梁别换1000元、欧元勋2万元……几个月时间,拓石镇孟家塬村、九峰村、通洞村、拓石村四个行政村先后有16名村民自愿捐款,捐款数额达到了108200元,乡亲们的共识是,这条“红军路”必须修好,这条路上有咱们国家前行的“精神路标”哩!
  欧世雄把这些人名和数额工工整整登记在笔记本上,心中满是沉甸甸的感激和责任。
  按照设想和规划,“红军路”依托当地县(县功)石(石家滩)公路而建设,没想到,动起工来,当初算好的“十来万元”居然成了“秃子留分头——不够用了!”
  的确,一片小游园子,苗木栽得下还得养得活;一块别致的景观石,造价上万元也不稀罕;一座山顶亭子,木材石料运上山那价钱就得翻个跟头,这108200元,看似不少,但咋就不够用呢?老欧和老石等人算算账,没20万元恐怕拿不下来,心头怎一个“愁”字了得。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条“红军路”,其支撑点不只是钱款,更是人心。关键时刻,人心的作用显现出来了:
  包工头田安明主动放弃部分施工款,在他看来,重修“红军路”这工程不能赚钱,亏钱也认!
  陈仓区林业部门听闻此事,拉来两大车云杉、紫荆、紫薇、樱花,他们说:“这也是山乡道路绿化,必须支持!”
  有山民把自家的石磨盘、石井圈和收藏的奇石运上山来,用于小景观造型。大家说:“能省一个是一个!”
  施工队因地制宜,在山顶埋设了雨水收集管道,一个小“天池”应运而生,节省下不少费用;
  山下的村民们也自发上山修路、栽花、种草,省下了不少人工费;
  ……
  通石梁的山林红了又黄,黄了又绿。寒暑之间,长达十里的“红军路”在今年春天奇迹般地修起来了。蜿蜒的山路在山间长龙般游走,13个大小不一的美丽小游园镶嵌其间。站在通石梁山巅,89年前,众乡亲雪夜送红军的往事如同就在眼前,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似乎伴随着山风扑面而来。此情此景,正与石红代讨论题刻的欧世雄大喊了一嗓子,尾音在山林间碰撞,久久不息。
  不久前,孟家塬72名党员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让他们对山后的“红军路”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追根溯源,让后人记住历史,这,就是我们重修‘红军路’的意义所在!”欧世雄大声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