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书山有路勤为径
——访我市“工合”文史作家张占勤

  本报记者段序培
  他是奉公执法的城管人,穿梭于大街小巷,留下缕缕墨香在散文集《那盏路灯》和《挑灯夜话》里;他是“60后”儒雅学者,精通文史,自学英语,成为翻译工作的佼佼者,并与宝鸡“工合”运动结缘,编著《宝鸡工合记忆》和《工合运动在双石铺》,讲述宝鸡人的文化自信。他就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省翻译协会理事、省斯诺研究中心理事张占勤。
  勤学苦练逆境中砥砺前行
  1966年,伴随着他的出生,父母送给他一个“俗气”却很励志的名字:占勤。占勤者,占住勤奋也!朴实的文字中寄托着父母的期望与忠告,陪伴他成长的也是“笨鸟先飞”“铁杵磨成针”等勤勉励志故事。
  儿时的他,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朗读课文。冬天农家要烧炕,屋子里烟雾缭绕,他就站在屋外读书。即使在那些滴水成冰的日子,他的读书声也没有间断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笨办法也被他用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的学习中。在日复一日的朗读和抄写中,课本内容被他熟记于心,学习成绩渐渐跻身前列,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北大学,进入了他最喜欢和擅长的历史专业。文史不分家,这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上工作岗位后,几经辗转,他成了一名城管执法人员。他白天穿梭在市区的大街小卷,行走于匆匆忙忙的人群中,感受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晚上将这些真实鲜活的故事吐露笔端。他的作品感情质朴、思想深邃,先后两次获得《宝鸡日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一等奖。多年的见闻积累和文学积淀,催生出了他两部散文集《那盏路灯》和《挑灯夜话》,也是他文学路上“占勤”的见证。
  持之以恒邂逅“工合”国际
  因为一次技能考试的需要,怀揣着“勤奋”的敲门砖,他向英语发起了冲锋。对于学习英语,张占勤有一套自己的“笨”办法:“我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朗读一个小时的英语,晚上参加英语辅导班,周末参加英语沙龙活动。为了记住单词,就将需要记忆的生词写在纸条上,上下班路上背诵。”
  在日复一日的“啃噬”中,英语考试顺利过关,他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考试虽已结束,但每日清晨五点朗读英语的习惯,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着,《新概念英语》一册至四册许多篇目他都能够轻松背诵出来。英语知识的深厚积淀,使他渐渐获得了一些接待外宾、翻译著作的机会,无形中为他铺就了一条更宽广的写作路。
  加入省翻译协会后,让他获取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结识了资深翻译家、斯诺研究专家安危。当了解到张占勤不仅主攻历史专业还从事散文创作时,安危将几本有关工合运动的英文资料和相关书籍送给了他,建议他研究海伦·斯诺创建的工合运动史。如安危所愿,张占勤一头扎进这些密密匝匝的英文资料堆里,此后他参与了省、市多项工合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赴京参加工合国际研讨会。
  潜心笃志播撒“工合”光芒
  真实、严谨是文史类著作的命脉,张占勤广泛搜集和整理宝鸡工合的相关史料,去外地开会学习,闲暇时间他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书店,家中藏有与工合史料相关的书籍达二百多本。
  宝鸡是中国工合运动的发祥地,2015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的论文《抗战时期的宝鸡工合运动研究》在《中外社科论丛》杂志发表,精妙的见地引起广泛关注,被多家刊物转发。他将多年来搜集的史料和照片汇集成册,编写了一本《中国工合运动在宝鸡凤县》的书,备受人们关注。他还受邀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持编写《西北工合运动史》,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回报他们的是省哲学社会学科三等奖。
  张占勤不懈钻研,心血凝集在《宝鸡工合记忆》和《工合运动在双石铺》两部丛书中,这些书籍史料丰富翔实,见解独特深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工合城”宝鸡的辉煌历史,了解到“工合天堂”双石铺,以及蕴藏在“工合运动”中的团结奋斗的爱国精神。“我准备再编写一本中国工合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工合精神,也让工合的光芒映照得更远!”张占勤坚定地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