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好鱼自肥 宝鸡渔业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米静

文章字数:6595 文章浏览数:
    在冯家山水库渔场,大家齐心合力将满网肥美的鱼儿拖出水面。    杨军宜摄

    陆基鱼池养殖的鲟鱼长势良好

    温室大棚微流水养殖模式,开辟生态养殖新路径。

    游客在千阳县草碧镇草碧村尽享垂钓乐趣

  当秦岭第一缕晨光刺破薄雾,山泉从岩隙间奔涌而出——这源自大地骨缝的活水,裹挟着矿物质的清甜与森林的吐纳,在宝鸡星罗棋布的溪涧与水库间蜿蜒汇聚。清流所至,“鱼”影跃动:通天河山涧多鳞白甲鱼逆流摆尾,太白湑水河底大鲵悄然潜行,冯家山水库中鲢鳙鱼群如云影游弋……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在此展开。
  令人惊叹的是,这片孕育出74种鱼类、年水产品产量超7000吨的“水中粮仓”,竟位于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宝鸡。这里正以“向裂隙讨活水”的智慧,将自然馈赠的涓滴清泉化作产业突围的澎湃动能:海拔1200米的太白河镇,鳟鱼在循环水桶中折射科技之光;千阳湖畔的农家乐里,“一鱼三吃”的创意让一条鱼身价翻倍;曾经“靠天吃饭”的村民,如今握着分红账单笑看鱼塘波光。
  从论斤称两的初级交易,到“游”向盒马鲜生的预制菜赛道;从依赖外省鱼苗的困境,到石头河畔孵化百万尾种苗的“芯片攻坚”——这条“鱼”的轨迹,丈量着一座缺水城市向产业链上游跋涉的足迹。2024年,当1.8亿元产值打破“渔业是小兄弟”的固有认知,宝鸡用事实证明:有限的水资源,也能浇灌出无限的产业可能。
  此刻,秦岭活水仍在叮咚作响,但比泉声更清脆的,是鱼塘边过秤的计价器声,是冷链车发往全国多地的汽笛声,是村民计算分红时的欢笑声。这些声音共同汇成新的序曲:一条鱼在干旱之地游出丰饶的故事已经大幕开启。

  地跨两大“河” 养出万吨“鲜”
  宝鸡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以秦岭山脊为界,秦岭以北属黄河流域,以南属长江流域。北方黄河水系流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3.1%,嘉陵江、汉江水系等长江流域面积占比约26.9%。
  这种独特格局使其成为全国罕见的南北鱼类种质交汇枢纽——境内分布74种鱼类,包括鲟鱼、虹鳟等高价值品种,更坐拥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2个以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渔业奠定了不可复制的生态根基。
  清晨六点,太白县太白河镇,养殖户何宗科踩着青苔石板踏入山涧。他捧起一掬水想洗把脸,凉意却激得他打了个哆嗦:“这水夏天不超过22℃,冬天不结冰,天生就是养冷水鱼的地方!”
  鱼塘中,成群虹鳟逆流冲刺,鳞片在晨光中泛出深蓝色。“冷水流速快,鱼要不停游动,肉质自然紧实。”何宗科捞起一条约3斤重的虹鳟,鱼尾“啪”地甩出水花,“西安的农家乐点名要这种鱼,一斤比普通鱼贵20块!”
  作为西北内陆城市,宝鸡何以成为全省水产种质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重镇?答案就深植于其丰厚的生态资本。宝鸡虽远离海洋,但境内河流、水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淡水生态系统,既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又因山脉、水源调节形成局部湿润环境,孕育出适应西北半干旱地区的特有水生物种。冯家山水库、石头河水库等是宝鸡乃至关中地区的重要水源,Ⅱ类以上的水质意味着水体中污染物少、溶解氧充足、生态系统稳定,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了洁净的生存环境。“养鱼人常说,水好鱼自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徐衡说,“这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天然优势。”
  得天独厚的生态馈赠,经过宝鸡人勤劳的双手,正源源不断化作蓬勃的产业力量。鱼塘边,养殖户清晨便开始忙碌,熟练地将一条条活力四射的鳟鱼捞出、称重、装车。这些品质卓越的冷水鱼,当日便能抵达西安各大市场与餐馆,跃上“饕客”餐桌。秦岭的馈赠经由冷链物流网络,亦走向重庆、连云港、广州等更远的城市。
  近年来,我市坚持现代渔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银鳞雀跃鱼满舱”的丰收场景已成为宝鸡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全市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泥鳅、鳟鱼、罗非鱼、鲟鱼等,市域范围内鱼类共74种,养殖面积4.5万亩,年产量7000余吨,年产值1.8亿元,渔业产量和产值多年来稳步提升。
  产业蓬勃的背后,是生态智慧的无声融入。宝鸡人深知,冷水鱼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绿水青山的敬畏与守护。为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宝鸡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法规,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我们严格限制水源地周边的开发活动,杜绝任何污染源染指清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源地是我们的生命线,保护好它,就是保护冷水鱼产业的根基。我们加大了对违规开发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了对水源地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质始终保持在优良水平。”
  在政策法规的约束下,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自发组织了护渔队伍。记者在太白县桃川镇一条河道边,遇到了正在巡逻的护渔员李文娟和她的队友们。李文娟告诉记者:“在鱼类重要繁殖季节,我们会加强巡逻,防止有人非法捕捞和破坏河道生态。生态好了,水质好了,我们养的鱼才能卖得好,日子才能过得红火。”
  秦岭山泉日夜流淌,清澈如初,鱼群自在游弋的身影,正是宝鸡大地生态诗篇中最灵动的韵脚。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养殖水面3000公顷,池塘、水库、稻田等各类养殖模式齐头并进。在这片山水之间,人与自然正共谱一曲“乐悠游”的永恒乐章。
  昔日“靠天养” 今朝“数控育”
  凭借独特水域禀赋,宝鸡渔业熠熠生辉。然养殖者不囿于现状,巧借现代科技,优化模式,育的宝鸡鱼品质更臻鲜美,产量愈趋稳健——现代渔业的“宝鸡模式”,正于一方清波间孕出盎然生机。
  作为宝鸡人熟稔的饮用水水源地,地跨陈仓、千阳、凤翔三县区的冯家山水库,以人放天养的智慧书写传奇。市水产站站长李志刚阐释说:“这片广阔水域采用自然生态养殖,不投饵料,实现‘以鱼抑藻、净水、固碳’的良性循环。”其卓越生态价值更获业界高度认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其根在2022年实地考察后盛赞:“冯家山鱼品质,尤胜千岛湖有机鱼。”
  在激烈的产业竞逐中,冯家山鱼的品质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对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深刻洞察。渔场牵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潜心水产养殖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丰硕成果随之而至,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三项、“市级科技成果”十项,技术实力领跑西北。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二版)
    太白县渔场养殖户在鱼塘投喂鱼食

    在太白县太白河镇冷水鱼养殖示范园,金色的虹鳟鱼在水中欢快游动。

    在冯家山水库附近的农家乐,美味的清蒸鱼即将上桌。

  针对冷水鱼养殖顽疾如色斑、红肿、充血,冯家山水库渔场主任工程师白清利透露:“科研团队精准的病理检测溯源寻因,提供科学防控方案,显著降低了病害率,提升了成活率。”
  此产学研协同模式,不仅淬炼了冯家山水库渔场的核心竞争力,更为宝鸡渔业全局提供了关键技术示范与人才支撑,有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技术红利高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突破传统,宝鸡正积极拥抱高密度、工厂化的现代养殖路径。位于眉县横渠镇李魏村的陆基圆桶养殖基地,整齐的蓝色圆桶分外夺目,水流循环不息,鲈鱼欢跃,工人们精准投饲、监控水质。
  “莫小觑直径8米的桶,内藏科技玄机!”李魏村党总支书记卫文辉揭秘说,“相比传统池塘,其循环水系统大幅节水,便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单位产量跃升,尤其适合土地、水资源紧缺地区。更妙者,它能汇集残饵粪污,经排污口导出发酵为有机肥反哺农田,既能破解农业面源污染痼疾,又能提升农作物绿色品质。”
  循环农业创新远不止于此。“鱼菜共生”“蟹稻综合”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近零排放与效益多重提升。在渭滨区神农镇太平庄村秦岭四季春田园综合体,记者看到温室大棚内有5个圆形鱼池,池边立体栽培架上生菜、油麦菜等水培蔬菜青翠欲滴。
  高级技术员张银科详解运作流程:“‘鱼菜共生’系统融养殖、消化、种植于一体。鱼粪经管道输往消化池,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为蔬菜供给养分;植物根系吸收净化的水,复归鱼池。如此,‘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闭环形成,绿色环保、降本增效。”
  “鱼菜共生”仅为宝鸡渔业创新图谱的一隅。“十四五”以来,岐山、眉县、陇县、太白等县凭借自然与区位优势,紧扣“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持续优化养殖结构。稻鱼、藕鱼、稻蟹等特色渔业及农旅融合亮点纷呈。至2024年底,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03亩,水产品产量205.4吨,水产品产值1330.4万元,稻谷产量1024吨,综合利润高达每亩1911元。
  一串串数据,印证着科技赋能下宝鸡渔业的脉动;一项项突破,闪耀着宝鸡人的产业智慧与担当。立于新起点,宝鸡渔业将继续依托科技伟力,锐意革新模式,锻造竞争优势,向着更辽阔的“渔”途稳健进发,为地方发展与生态保护贡献更深沉、更丰沛的“渔业力量”——这希望之舟,正于澄澈清波间,向未来漾开无限可能。
  巧烹“鲜鱼宴” 增值“万两金”
  当传统渔业遇上品牌思维,农产品便不再只是论斤称两的商品,而是被赋予文化、品质与体验的增值载体。在宝鸡,品牌正成为宝鸡鱼“游”向更广阔市场的关键引擎。
  仲夏时节,千阳县草碧镇草碧村的休闲渔业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向鱼塘,碧盛源农家乐的后厨就已开始忙碌起来。老板焦新岗一边安排员工准备食材,一边笑着说:“从上午10点营业到夜里11点是常态,员工们连吃饭都要见缝插针。”
  “捞出来不到10分钟就入锅,一条鱼能吃出三种风味,这钱花得值!”来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对“一鱼三吃”的创新做法赞不绝口。油泼辣子鱼的香辣、豆花鱼的鲜嫩、剁椒鱼的麻香……多种截然不同的味觉体验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这种“值”,正是品牌溢价的核心体现。传统农业模式下,一条鱼的价值仅由重量决定,而在草碧村,它的价值被重新定义。
  “这条从冯家山水库渔场‘游’来的小鱼苗,在这里吃苜蓿草长大,养到5斤以上,捞出来饭店就用了。”焦新岗算了一笔账:市场上一斤普通鱼售价约10元,而经过品牌化运营后,基地的鱼通过餐饮、垂钓、零售等渠道综合变现,整体收益提升3倍以上。
  更关键的是,这条鱼不仅实现了品牌价值的跃升,更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数据显示,基地营收突破300万元,其中80%通过工资、租金等形式直接惠及当地农户。草碧镇居民王娟在基地当服务员,她高兴地说:“像我这样在这里打工的村上姐妹有20来人,在这里端盘子一个月能挣3000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比进城打工强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的口碑营销成效显著。“我们不刻意做广告,全靠顾客口口相传。”多位农家乐负责人介绍说。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游客在这里的消费过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他们可以临水挥竿,尽情享受垂钓的乐趣。钓到鱼后,既可以选择按斤称重将鱼带走,回家精心烹制美味佳肴;也可以将钓到的鱼交由基地加工,与家人朋友一起品尝基地厨师精心烹饪的特色鱼宴。这种独特的消费体验,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成为基地的“活广告”,吸引着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如果说千阳县草碧村的模式是“小而美”的体验经济样本,那么太白县太白河镇,则展现了冷水鱼产业壮大当地集体经济的生动实践。
  太白河镇年均径流量1.645亿立方米,水温常年低于20℃,是冷水鱼生长的天然宝地。但多年来,村民们守着“金饭碗”却不知如何利用。直到2017年,镇上投资539万元,在兴隆村建起了第一个冷水鱼养殖示范园。
  “刚开始谁都不信这能赚钱。”村支书何仁兴回忆说,62个鱼池修好的时候,村里人心里还在打鼓。转机出现在2019年,来自山西的客商马志俊看中了这里的优质水源。“这里的水质比山西娘子关的还好!”马志俊当即决定投资建厂,成立了陕西秦晋恒通渔业公司。
  技术的引进让养殖规模迅速扩大。91个标准化鱼池很快建成,金鳟、虹鳟、鲟鱼等高价值冷水鱼在这里安了家。何仁兴和村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现代化养殖:孵化室、自动化投喂系统、专业水质监测设备……
  2021年,太白河镇又投资200万元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如今,园区年产冷水鱼27万尾,年产值突破1800万元,产品销往甘肃、宁夏等地,深受市场好评,太白冷水鱼品牌就此打响!
  品牌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共享产业增收的收益。太白河镇创新“党支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村民可通过入股、务工就业、年终分红等方式增收。作为最早入股的村民之一,黄明亮除了工资,每年还能拿到3000元分红。“去年我在园区务工,月收入4500元,加上年底分红,年收入就5万多元了,日子很舒坦。”据统计,像黄明亮这样的脱贫户共有46户,每年户均分红1500元。
  随着更多创新实践的涌现,宝鸡鱼从单纯卖产品到经营品牌,从单一产业到三产融合,从农户自营到多方共赢。一条鱼的“游动轨迹”,折射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敢破千重浪 勇闯四海潮
  在渭河、嘉陵江的清冽水流中,宝鸡鱼的品质声名渐起,风味不输千岛湖。然而,当食客在海底捞火锅中夹起精致小盒三文鱼,或在盒马鲜生的冷柜前挑选预制鱼鲜时,产地标签背后,却鲜见宝鸡的身影。我们优质的鱼为何难以“游”入这些更广阔、更具价值的主流消费渠道?品质与市场半径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壁垒。
  “我们的优势,至今仍主要停留在成鱼养殖环节,‘活鱼销售、整鱼批发’仍是主流模式。”李志刚说,宝鸡水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远低于国内领先渔业地区。当外地企业已将一条鱼的价值发挥到极致——鱼肉制成即食鱼排、鱼柳,鱼骨熬制高汤粉,鱼皮提炼胶原蛋白,珍贵的鱼子酱更是高端餐桌上的宠儿——宝鸡渔业大部分收益仍来自初级形态的整鱼交易,高附加值环节的丰厚利润还未被开发。
  这种优质却无优价的困境,在对接高端市场时令人尤为刺痛。以冯家山鱼为例,虽有尝试将优质鱼精细分割、气调包装,欲打入盒马鲜生这类大型生鲜销售渠道,但由于水库捕捞的批量大,渔获销售季节性强,暂存技术尚未掌握,很难实现稳定供货。冯家山水库管理局经营科科长张宏岐坦言:“我们有好鱼,但缺的是‘变’的能力——变得方便、变得精致、变得能直接对接现代消费场景。”精深加工的缺失,将宝鸡鱼隔绝在更广阔、更高端的消费市场之外。
  现代消费场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预制菜浪潮席卷而来。从繁忙都市白领的晚餐桌到高铁旅客的餐盒,从便利店的冷藏柜到连锁餐饮的后厨,分割包装、即烹即食的水产品需求激增。这对于宝鸡鱼来说,无疑是一个突破地域限制、辐射全国市场的关键契机。
  宝鸡鱼产业面临的最根本掣肘,在于鱼苗繁育环节的脆弱。虹鳟、鲈鱼等鱼种的优质鱼卵与幼苗,大量依赖从遥远省份乃至国外引进。这种“鱼苗输入型”模式,不仅显著推高了养殖成本,更在无形中扼住了产业发展的咽喉。
  养殖户李文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从外地引进鱼苗的费用就占到总养殖成本的30%以上,且由于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实际到场的鱼苗数量往往低于预期。种源受制于人,使得品种更新、规模扩张都变得如履薄冰。一旦供应方出现问题,或者市场出现波动,养鱼就可能陷入困境,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韧性。
  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宝鸡鱼要真正“游”向大市场,必须直面种业受制于人、深加工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的核心短板,进行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
  首先,在种业上,太白河镇已成功孵化鲟鱼种苗,要联合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攻关鲟鱼、虹鳟等主养品种的本土化、规模化、优质化育苗技术,建立水产良种场,逐步摆脱对外依赖,筑牢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其次,集中力量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引进先进分割、速冻、保鲜技术。重点开发即烹家庭便捷产品,利用鱼副产物开发高值化产品,真正实现“一条鱼吃干榨净”,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
  再者,在对接市场时,抓住预制菜机遇,主动研发符合高铁配餐、连锁快餐、便利店及线上平台需求的标准化、风味化水产预制菜,如酸菜鱼、烤鱼、鱼丸等。政府可搭建平台,促成本地水产企业与海底捞、盒马等大型渠道商以及专业预制菜企业精准对接,打通供应链堵点。
  锻造链条,是宝鸡鱼从“塘中鲜”跃升为“席上珍”、从区域特产蝶变为全国品牌的必经之路。这既需要渔企的锐意创新,也呼唤政府更精准有力的扶持引导。当产业之链环环相扣、坚韧有力,宝鸡“蓝色粮仓”的未来图景,方能从水中清晰浮现,真正承载起丰收与富足的希望。
  秦岭的活水从未停止奔涌,而宝鸡人将滴水穿石的韧性铸成了产业腾跃的跳板。2024年1.8亿元的产值印证了“小产业”的磅礴能量,而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有限资源与无限创新的辩证法则,正于此间写就。
  宝鸡渔业的突围,本质是一场对生存哲学的淬炼——以敬畏自然为根基,依托科技与品牌,在生态保护与产业扩张的平衡木上踏出惊鸿舞步。当冷水鱼“热产业”的脉动从太白河传向全国,当预制菜的浪潮裹挟宝鸡鲜香涌向四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蓝色粮仓”的崛起,更是一个内陆城市对发展命题的铿锵回应:真正的丰饶,从不源于索取,而是对每一滴水的敬畏与再造。
  到那时,龙门大开。这条从秦岭裂隙中游出的鱼,终将以全产业链的英姿,跃向更壮阔的星辰大海。
  (照片除署名外由赵志华、李伟旗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