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展新姿 生态宜居谱新篇
——太白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3477
文章浏览数:




郑晔 赵志华
当大江南北热浪滚滚时,地处秦岭腹地的太白县,却以19摄氏度的清凉迎接天南海北的游客。进入7月,总人口仅4万余人的太白县日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
“‘凉’只是太白县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它的‘绿、静、净’才是吸引我一来再来的亮点。”7月13日晚,在太白县塘口镇,来自重庆的游客陈先生坐在民宿门前,望着不远处的鳌山惬意地说,“太白已成为我心目中的‘第二故乡’。”
如果说“凉、绿、静”是大自然赋予太白的自然禀赋,“净”则是勤劳朴实的太白人接待远方贵宾的诚意。让每一位游客在这里放松身心、诗意栖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太白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全域皆景、全季旅游的发展格局,以“美丽生态”激活“美丽经济”,几年中,相继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等殊荣,并连续七年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高位谋划 绘就环境整治作战图
浓浓的年味儿还未散去,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太白县鹦鸽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就在新年锣鼓的余韵中召开。别的镇“美丽庭院”建设亮点纷呈,我们怎么办?背街小巷、门前屋后、河道沟渠等卫生死角的清理成果如何巩固?环境清洁的人员从哪里来?队伍如何壮大?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了答案,全镇各村纷纷开展以村美、路畅、水清、岸绿为目标的卫生大清扫。
人勤春来早。紧接着,咀头镇、太白河镇、黄柏塬镇、王家堎镇等先后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也就此拉开了太白县新的一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序幕。放眼太白,以“小美庭院”带动“大美乡村”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太白县委、县政府高位谋划、系统推进,从“千万工程”“美丽庭院”到“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高度与广度,乡村颜值越来越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扛牢“双组长”责任,制定《2025年太白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八大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通知》《关于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评比工作的通知》,创新建立“月互评、季观摩”赛马机制,通过32项量化指标精准考评,推动整治工作从“政府主导”向“全民主动”深化转型。
美丽乡村怎么建?必须要学习榜样。太白县全力支持咀头镇白云村、七里川村和鹦鸽镇马耳山村建成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制定评选标准,在全县评选美丽庭院示范户1200户,让大家有了身边可比可学可鉴的榜样;此后,咀头镇梅湾村获评省级“五美庭院”特色村,桃川镇枣园村入选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特别是全市“美丽庭院”建设现场会在太白县召开,使得太白县美丽庭院建设工作经验在省市层面交流推广。
通过“高位统筹—靶向整治—示范引领”战略,太白县构建起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既注重基础设施等硬件提升,又强化群众参与等软件建设;既打造示范标杆引领方向,又建立考核机制保障落实。这种“点线面”结合的系统治理模式,为全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靶向攻坚 打好治理组合拳
驾车前往黄柏塬,秦岭的山脊线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盘山公路像一条丝带,缠绕在五彩斑斓的山林间,这就是太洋公路,一条深藏秦岭腹地的140公里景观长廊,被自驾爱好者称为“陕西最美公路”。针对太洋公路沿线、潘太公路沿线、姜眉公路沿线等重点道路,太白县按照“园林道路、现代城区,窄路密布、便捷畅通”的建设要求,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健全配套交通管理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使游客在自驾途中就能体验太白的“生态之美”。
如果说对于道路沿线是通过有效手段提升镇域道路环境卫生面貌,那么厕所、垃圾、污水的三大综合治理则是一场针对山区群众思想观念的“革命”。
围绕厕所革命,太白县以“建好、管好、用好”为目标,通过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对2013年以来改造的农村户厕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一户一档”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同时创新智慧管护模式,启用农村户厕智慧平台,组建7个镇级管护服务中心,配备专业队伍和抽粪车15辆,并将厕所规范使用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劝导,确保新改厕所专厕专用。
垃圾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大难题。全县7个镇44个行政村开展“点线面”拉网式大清除、大整治,建立环卫设施保障体系,配备垃圾压缩车、电动三轮车300余辆,垃圾分类垃圾桶1500个,实现垃圾收运设施全域覆盖;建立“市场化+政府支持”回收体系,推动农膜回收率突破80%,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专业机构统一处置。截至目前,累计整治道路沿线乱堆乱放及地膜、菌袋等农业废弃物1400余处,清理沟塘水渠近1000公里,植树增绿3000株,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10余吨。
污水治理方面,全县累计投资2300万元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项目,44个行政村中24个行政村达到有效治理,污水治理率达54.55%,建设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0吨以上)55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20吨以下)16处,污水处理总规模3200余吨/日,配套管网约68公里,农村污水处理率达92%。投资1000万元实施石头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100%,城乡品质不断提升。
环境整治成果离不开长效机制护航。太白县通过“四季战役”常态化整治机制,紧盯节假日、农忙等关键节点,开展“六清”专项行动。针对乱搭乱建顽疾,成立专项督查组,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方式,通过“智慧管护平台+网格化管理”双轮驱动,实现环境治理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护转变。
千年陋习一朝改!太白县聚焦重点、精准发力,通过系统化整治、智能化管理和常态化监督,打出环境治理“组合拳”,推动镇域环境面貌实现质的提升。如今,太白县彻底根治“脏乱差”,实现“道路畅、灯火明、水清岸绿、庭院如画”,44个行政村整洁达标率100%;垃圾收运体系100%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0%,污水处理能力提升40%,硬化亮化工程惠及全域;村民参与整治率达91%,志愿清洁队覆盖所有行政村,“自己家园自己建”成为新共识。
生态变现 绘就美丽经济新图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还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更加优美的县域生态环境、更具特色的风貌风情,为全县带来全面提升。“十四五”期间,太白以建设5A级景区县城为目标,统筹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等功能空间,开展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四大工程,累计投资6.17亿元,实施太白南山公园彬湖文旅康养度假区等重点项目17个,智慧城市管理暨游客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投用。在塘口村沿线设置路灯、秦岭四宝标志牌等设施,全县机关单位主动拆墙透绿,免费对外开放停车位556个,县域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启动实施县城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绿化美化等一系列城建项目57个,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35平方公里,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13.46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3.13%。同时,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拆墙透绿、飞线整治,规范城市秩序,提升城市形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县城的功能品质和形象品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居环境为文旅产业发展添彩,游客在感受“秦岭夏都 雪域太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体验感和满意度。来自西安的游客刘阳说:“现在的旅游公厕真干净,旅游体验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太洋公路沿线的旅游公厕不仅定时打扫清理,还摆放了绿植,细节之处尽显用心,给游客留下了好印象。
太白县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民宿发展三年行动,发动群众对自家房屋进行改造,对民宿设计、建设运营进行指导把关,对建成运营后的民宿开展等级评定,严格进行星级管理,创新“农户自营”“农户+村集体”“农户+村集体+企业”发展模式,采取规划设计布局、政策激励扶持、基础设施补短、规范管理提标等举措,建成鹦鸽仰水崖、黄柏塬三微草堂等精品民宿272户,太白竹苑等5户民宿成功入选全市等级旅游民宿名录,户均年增收6万元以上,带动近千人就业,带火乡村旅游的同时也鼓起了群众“钱袋子”。
近年来,太白县依托县域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完善旅游品牌建设,创新推出“乐享四季”主题营销体系,精心策划“旅游避暑季”、金秋红叶节、冰雪嘉年华三大季节性品牌活动,举办摩托越野赛、“村马”等特色赛事,累计开展精品文旅节庆活动40余场次,太白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6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4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30.8%、37.6%。
文旅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生态红利与品质升级。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从污水治理到村容美化,这场以“环境美”撬动“经济活”的系统工程,不仅刷新了乡村颜值,更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文旅融合的金山银山,使得太白县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