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
吕凡
文章字数:992
文章浏览数:
陈仓故地,青铜之乡,渭水河畔,雍城一隅,有一汪灵动的湖水,这一汪湖水,相传因美丽的凤凰在此饮水而得名,因年轻的苏轼在此初仕而兴修,如今已成为北方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这就是凤翔东湖。
提到东湖,或许有人会觉得陌生,但一说西湖则家喻户晓,东湖是苏轼初入仕途,任凤翔签判时主持修建的,后苏轼调任杭州时又主持修建了西湖。由于东湖与闻名于世的杭州西湖东西遥望,南北相隔,因此东湖与西湖并称姊妹湖,曾有诗用“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来表明两湖之间的先后关系。
微风拂过湖面,水光潋滟,波光粼粼,荡起层层涟漪;春和景明时,波澜不惊,天色湖光相连,一碧万顷;细雨时节,岸边的水草郁郁青青,长虹似的拱桥在远处若隐若现。湖内水荷交融,锦鳞游泳,俨然一幅江南春水图。
湖畔柳相随,东湖自苏轼修成起便植了柳,至今已有千年。东湖以柳著称,人言“西湖水,东湖柳”。数百棵树种各异的古柳,静静垂立在岸边,古柳摇曳,千姿百态,或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或像动如脱兔的孩童,或像婆娑的老人,一棵有一棵的风姿,一株有一株的韵味。阳光透过柳树在水面上留下无数斑驳小点,在微风的吹拂下,好似无数颗小星星在水里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柳叶飘进湖中,像一艘艘小船上下起伏;盛夏时节,岸边的柳树与湖中的红荷交映成趣,红荷绿柳,半江瑟瑟半江红,令人喜不自胜。
东湖当中的亭台楼阁古朴典雅,错落有致,藏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石刻。苏轼在东湖而写的诗文共一百多篇,喜雨亭留下了苏轼心系百姓、为民求雨,成功后“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的《喜雨亭记》;春风亭上,记下了苏轼“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的诗作;也有告诫人们不应稍有所得便“夸世而自足”的《凌虚台记》。君子亭曲径通幽,翠竹成群,郁郁葱葱,彰显出苏轼的君子风范;鸳鸯亭相依相偎,彰显苏轼与夫人的伉俪情深;一览亭拔地而起,傍水而建,登临其上,远眺太白山,近俯东湖水,雍城美景尽收眼底。
夏日午后是东湖最热闹的时候,小孩在林荫道上恣意奔跑,挥洒汗水;老人则拿着蒲扇,坐着凳子,听着秦腔,仿佛一切喧闹都不存在了。美景配秦腔,路过的人儿也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东湖的美是不加粉饰的自然之美,更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之美,水、柳、亭合在一起,绘出一幅胜似江南水乡的美景。看,当那千年古柳被风吹动细长的柳枝,飘荡在空中的都是回忆;听,当亭角的风铃被摇摆出叮当的声响,回响在空中的都是思念。
提到东湖,或许有人会觉得陌生,但一说西湖则家喻户晓,东湖是苏轼初入仕途,任凤翔签判时主持修建的,后苏轼调任杭州时又主持修建了西湖。由于东湖与闻名于世的杭州西湖东西遥望,南北相隔,因此东湖与西湖并称姊妹湖,曾有诗用“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来表明两湖之间的先后关系。
微风拂过湖面,水光潋滟,波光粼粼,荡起层层涟漪;春和景明时,波澜不惊,天色湖光相连,一碧万顷;细雨时节,岸边的水草郁郁青青,长虹似的拱桥在远处若隐若现。湖内水荷交融,锦鳞游泳,俨然一幅江南春水图。
湖畔柳相随,东湖自苏轼修成起便植了柳,至今已有千年。东湖以柳著称,人言“西湖水,东湖柳”。数百棵树种各异的古柳,静静垂立在岸边,古柳摇曳,千姿百态,或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或像动如脱兔的孩童,或像婆娑的老人,一棵有一棵的风姿,一株有一株的韵味。阳光透过柳树在水面上留下无数斑驳小点,在微风的吹拂下,好似无数颗小星星在水里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柳叶飘进湖中,像一艘艘小船上下起伏;盛夏时节,岸边的柳树与湖中的红荷交映成趣,红荷绿柳,半江瑟瑟半江红,令人喜不自胜。
东湖当中的亭台楼阁古朴典雅,错落有致,藏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石刻。苏轼在东湖而写的诗文共一百多篇,喜雨亭留下了苏轼心系百姓、为民求雨,成功后“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的《喜雨亭记》;春风亭上,记下了苏轼“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的诗作;也有告诫人们不应稍有所得便“夸世而自足”的《凌虚台记》。君子亭曲径通幽,翠竹成群,郁郁葱葱,彰显出苏轼的君子风范;鸳鸯亭相依相偎,彰显苏轼与夫人的伉俪情深;一览亭拔地而起,傍水而建,登临其上,远眺太白山,近俯东湖水,雍城美景尽收眼底。
夏日午后是东湖最热闹的时候,小孩在林荫道上恣意奔跑,挥洒汗水;老人则拿着蒲扇,坐着凳子,听着秦腔,仿佛一切喧闹都不存在了。美景配秦腔,路过的人儿也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东湖的美是不加粉饰的自然之美,更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之美,水、柳、亭合在一起,绘出一幅胜似江南水乡的美景。看,当那千年古柳被风吹动细长的柳枝,飘荡在空中的都是回忆;听,当亭角的风铃被摇摆出叮当的声响,回响在空中的都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