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革面
本报记者 麻雪
文章字数:734
文章浏览数:

我们平时常用的成语“洗心革面”,源自《周易》。这个成语,如同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镌刻着中国人对自我革新的理解。
“洗心革面”出自《周易·系辞上》,其本义是指通过净化内心(洗心),来改变外在行为(革面),强调内在觉醒与外在行动的统一。通俗地说,就是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错误,更要在行动上彻底改正,如同春日换新绿,既要有根的觉醒,也要有叶的更新。
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陆判》中,用志怪故事的笔法为这个成语写下了生动注脚。书生朱尔旦资质鲁钝,陆判为其换心后,文思大进,即为“洗心”;后来,朱尔旦因为他的妻子面容丑,想让陆判换一个头,陆判没有拒绝,为朱尔旦的妻子换上了“美人头”,即为“革面”。
关于《陆判》的故事,后世学者和读者给出了不少解读,可总结为,心已换,面亦当革;要时刻保持“谦逊向善之心”;“洗心”是革除内心的浮躁与偏执,“革面”是修正行为的偏差,二者缺一不可,均为正向启示。
古书《后汉书》中的《隗嚣传》,也有“洗心易行”的记载,讲述隗嚣在乱世中反思己过的历程。
“洗心革面”从来不是简单的悔悟,而是历经内心挣扎后重新开启的人生过程。我市一所高中语文教师王彩霞对记者说,她常以与周文化相关的成语教导学生,在说到“洗心革面”时,曾对她的学生讲:“古人说‘洗心革面’‘洗心易行’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超越自我。在周文化中,周人崇尚‘自新、明德’,也是古代君子对提升身心修养的严格要求。就像我们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历经几千年锈蚀,经文物修复者清理修复,更能彰显其本来的厚重与精美。”
如今,在反腐倡廉、个人成长等语境中,“洗心革面”依然焕发着生命力。它提醒我们,面对过错,要有“洗心”的勇气,直面内心的症结,更要有“革面”的行动,以持续的努力践行改变。
本版插画 陈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