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

本报记者 祝嘉

文章字数:816 文章浏览数:

  《周易·系辞上》记载:“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句话原本是说,从同一部典籍中,不同修养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悟。后来逐渐凝练为“见仁见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视角、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产生多样见解。
  这样的差异,在古代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仰望月亮,李白感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尽显孤寂之感;张九龄却喟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满是思念之情。遥看落日,李商隐低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遗憾惋惜溢于言表;刘禹锡却高呼“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积极乐观跃然字间。秋日感怀,杜甫只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却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同一意象,经不同诗人的巧思妙笔,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世界。
  如今,我们常能看到见仁见智所体现的和而不同。在我市语文教师张丽丽组织开展的“名著共读”课上,学生们讨论《红楼梦》时各执己见:有人感动于宝黛爱情的纯真,有人惊叹于家族兴衰的无常,有人沉醉于诗词歌赋的浪漫,有人流连于亭台楼阁的精巧。张丽丽并不作出高下判断,而是引导学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魅力正在于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读出不同感悟,才是真正读懂了作品。”
  在国人的饮食偏好上,“见仁见智”所包含的兼容并蓄表现得尤为鲜活。端午的粽子,北方人喜欢蜜枣、豆沙等甜口,南方人偏好鲜肉、蛋黄等咸馅;中秋的月饼,北方人钟情枣泥、豆沙的绵密,南方人迷恋莲蓉、蛋黄的醇厚;日常的豆花,北方人习惯浇上辣子,南方人更爱撒上白糖;冬至的饺子,北方人讲究饱蘸醋汁,南方人则喜欢搭配酱油。而在争执之余,北方人与南方人却不约而同地承认,之所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喜好本就因人而异,尊重不同、接受差异,才能品尝到更加丰富多样的世间滋味。
  见仁见智的关键,在于既不固执己见,也不盲从他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既能坚守自身立场,又能倾听不同声音,正是见仁见智带给我们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