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毛丽娜

文章字数:780 文章浏览数:

  《周易·系辞下》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殊途同归”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原指不同道路终能抵达同一目标,不同思考可达成一致结论,后衍生为“目标一致则方法可异”等深意。古人对此多有阐发,如《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对这种包容多元、共融共通的智慧的呼应。
  “殊途同归”的智慧深植于周文化的土壤,可追溯至周初的治国实践。武王伐纣后,“小邦周”如何治理“大邑商”的广袤疆域?周公在宗周制礼作乐,以“敬德保民”为纲,立宗法、定礼乐,靠制度构建秩序;姜太公治齐,却另辟蹊径,尚功利、重工商,借渔盐之利兴邦,让“海滨之民”归心;召公治燕,简政轻赋,以宽厚赢得北方部族拥戴。三者路径迥异—— 一以礼治、一以利导、一以宽政,却都紧扣“安邦惠民”的核心,最终,齐成东方富国、燕稳北方屏障、宗周为礼仪中枢,共同筑牢周室八百年基业。这种“目标归一而方法多元”的智慧,正是“殊途同归”的最早实践。
  “殊途同归”在当今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说到底就是“路数不一样,目标差不离”。我市中学老师强健说,比如教育孩子,有的家长陪着刷题夯实基础,有的带娃看展览、旅行开阔眼界,有的鼓励孩子在兴趣班里折腾——方式千差万别,说到底都是盼着孩子明事理、长本事。就连过好日子也是这样,有人爱攒钱求安稳,有人敢尝试闯新路,有人守着小日子精打细算——过法不一样,但心里都装着“日子越来越顺”的盼头。这些日常里的“不一样”,最终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把生活过好,把日子往前推。这正是“殊途同归”最实在的模样——目标在心,路怎么选,尽可各显其能。
  强健说,这种智慧的关键在“同归”而非“殊途”,核心是守住共同目标,再容得下万千方法。古往今来,无论治国者的方略差异,还是居家生活的方式不同,只要向着“让生活更好”的目标前行,便都是“殊途同归”的生动注脚。这份来自周文化的同心之智,至今仍在指引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