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竞存学校 在烽火中的爱国情怀
本报记者 麻雪
文章字数:3676
文章浏览数:





八十七年前的风,裹挟着硝烟掠过西府大地。当东北的白山黑水在炮声中震颤,一群背井离乡的师生踩着尘土而来,把破庙的残垣当作讲堂,以麦草黄土为纸笔,在凤翔纸坊村的沟壑间点燃了一簇永不熄灭的火——那是知识的火种、是救亡的火炬,更是一所名为“竞存”的学校在烽火中培育出的3000多名学生心怀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2025年7月18日,在盛夏灿烂热烈的阳光下,记者来到位于凤翔区城关镇太白巷的凤翔区竞存第一小学,在“竞存学校校史馆”内,有两尊汉白玉雕像静静伫立:教育家车向忱身着长袍,凝视着远方;音乐家张寒晖手持乐谱,目光祥和而坚定。
当天,记者又来到位于凤翔区城关镇纸坊村的城关镇竞存中心小学。校门前有一棵80多年前由车向忱栽植的龙爪槐,在灿烂的阳光下郁郁葱葱。当风吹过龙爪槐的枝叶,仿佛还能听见80多年前的歌声穿透时空——那歌声里有破庙油灯下的顽强、有露天课堂上的呐喊,更有一群中国人用教育的脊梁在民族危亡之际撑起的一片晴空。
8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中,正是车向忱、张寒晖带领一群东北流亡师生,在凤翔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知识与歌声筑起抗日救亡的精神堡垒——东北竞存学校。这所被称为“国统区抗大”的学府,在烽火中书写了一段跨越地域的教育传奇。
破庙办学 流亡师生的“精神堡垒”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践踏东北,许多东北少年儿童随东北军流亡西安。身为辽宁省法库县人的教育家车向忱,1935年在西安筹建了东北竞存学校,后来又设有小学、初中和高中部。“竞存”二字,意为以坚决的斗争求得民族生存。校徽则采用以长白山和黑龙江为象征的“白山黑水”图案。这所学校从创办之初,就以战斗的姿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日军轰炸西安,车向忱望着校园里惊慌失措的东北流亡学生,毅然决定:“西迁凤翔,只要师生还在,教育的火种就不能灭!”这支由数百名师生组成的迁徙队伍,背着破旧的课本与乐器,沿着尘土飞扬的古道,辗转来到凤翔纸坊村,在此扎根长达8年。
“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大树下讲课,小河里饮水”——这句流传在纸坊村的俗语,是抗战时期竞存学校办学条件的真实写照。学校的中学部挤在当时皇庙的残垣断壁中;小学部则设在火星庙。师生们将麦草铺在地上当床铺、用破木板搭成课桌,寒冬腊月里,露天课堂上学生们冻肿的手仍紧握着笔。
北风如刀,歌声却比风声更烈;孩子们眼里的光,能融化冰雪。越是艰难,越要亮出精神。1939年3月的一个寒夜,车向忱在摇曳的灯火下、粗糙的麻纸上写下“创造、团结、耐苦、奋斗”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成为竞存校训,此后化作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沿用至今,成为如今凤翔区竞存第一小学和城关镇竞存中心小学的校训。
抗战时期,没有校舍就自己盖,车向忱带领师生动手盖起25间新瓦房。校舍落成典礼上,车向忱欣然写下“众志斋”三个大字。
那时缺少纸张,就自己改良。时任教务主任的张寒晖将目光投向当地造纸术。纸坊村是西府有名的造纸村,传统造纸成本较高,张寒晖与群众交流后,研制出以麦草为原料的黄色宽幅纸。这种纸优点显著,用钢笔、毛笔写字不洇纸,经济效益也高,被取名为“寒晖纸”。
很快,村里乡亲和竞存师生一起动手造纸。作为音乐家的张寒晖还为此创作出轻快解乏的《纸工歌》教给大伙唱:“清晨起来把麻剁哟,莲花儿落哟,一剁剁到那大晌午……为啥抢占我东三省哟,莲花儿落哟,炮打卢沟害中国……”随着《纸工歌》传唱开来,竞存师生的笔记本、教案用纸不仅充足了,还出现了黄、灰、绿等多种色彩。
那时,大家一同艰苦奋斗。化学老师指导学生自制墨水、粉笔、油墨等用品;孩子们用木刻版印刷作业本封面、日历;竞存师生在北山开垦荒地100多亩,可惜被胡宗南的军官训练团侵占……如此勤奋好学的竞存师生打动了纸坊村群众,他们将本村3处义坟和15亩荒地提供给学校,让师生们种粮种菜;还有不少村民把自家的造纸设备、空院落、房屋无偿提供给学校使用。
烽火再烈,同胞情深。车向忱得知当地许多青少年失学,于是在春季招收插班生入学,一律免收学费。1939年春,仅纸坊村就有30多名适龄孩子在竞存学校就读。
1939年,《抗战》记者张学在报道中写道:“走进校门,见满院鸡鸭呱呱乱跑,很有农家的风味。再往前走几步,越过一处墙角,见师生200余人,男女均着粗布衣,一同聚集在院子里的棚下,正吃午饭。很像一个大家庭……”
弦歌不辍 救亡图存的“移动课堂”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竞存学校的坚强后盾。1936年12月,周恩来在西安会见车向忱时,详细询问流亡儿童的境遇,并指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每月秘密资助300元,还派出许多共产党员以教员、工友身份进入学校,支持学校办学。1940年,车向忱去重庆募捐时,周恩来又为学校捐款5000元。
1938年学校迁至凤翔后,迅速建立中共特别支部,直接受时任中共西府地委第一任书记吕剑人的领导,成为隐蔽在国统区的“红色堡垒”。正因为它是一所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革命学校,也被称作“小抗大”。
在竞存第一小学“竞存学校校史馆”里,记者在著名音乐家张寒晖曾用过的板胡和小提琴前,静静站立良久。这所学校的教师、校史馆讲解员刘晓英向记者讲述道:“著名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在西安创作的。张寒晖是由共产党派至竞存学校工作的。张寒晖有一位东北的朋友名叫李德仲,他经常给张寒晖讲述东北流亡者的故事。张寒晖很是感慨,想创作一首歌曲鼓舞大家的士气。有一天晚上,张寒晖在校舍里,听着窗外寒风的呼啸声如同东北妇女们的哭泣声一般,于是灵感大发,写出了《松花江上》这首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刘晓英老师说着便动情地唱起了这首歌,并感慨道:“你听,这首歌曲开头的旋律,便如风声一般。”
历史在歌声中回荡,一首歌可以反映一个时代,更可以成为前进的号角,影响鼓舞着几代人。
在竞存学校,课堂从来不止于破庙之间。清晨的操场上,教员教学生匍匐前进;黄昏的油灯下,化学老师指导制作简易墨水;周末的乡间小道上,宣传队背着木刻版辗转各村。张寒晖创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歌曲响彻田野,“艰难困苦,狂风暴雨,我们是绝不恐惧”的歌词,成为师生们面对困境的应答。
学校剧团是最活跃的“抗日利器”。张寒晖主持成立了学校剧团,亲自导演抗日爱国剧目并担任主要角色,如《大刀王五》《放下你的鞭子》《八百壮士》,这些剧目情节生动、寓意深刻、通俗易懂。1939年春节,他与车向忱带领学校宣传队去凤翔县城进行巡回演出,并在街道贴满了抗日救亡的标语、漫画。他导演的话剧《代用品》在凤翔县城药王洞露天剧场演出时,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提高了民众抗日救国的思想觉悟,使凤翔一带的抗日救亡气氛更加浓烈。
薪火相传 校训精神的时代回响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纸坊村时,师生们在“众志斋”前点燃火把,学生们唱着张寒晖创作的歌曲,与村民的唢呐声交织成不眠之夜……
如今,纸坊村71岁的赵永锁老人家里保存着一箱子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当年学生的毕业证、有“寒晖纸”的样品,还有车向忱和张寒晖的题字木拓版。
赵永锁的父亲赵志杰,在1944年至1946年间任竞存小学校长。当时,赵志杰除了上课,还要保护学生的安全。
赵永锁至今还记得1962年车向忱带着家人回凤翔时的情景。赵永锁回忆说:“我当时才上小学二年级。记忆中,车向忱个子不高,他的小儿子车树实和他很像……”
1946年6月,东北竞存学校在凤翔停办。在凤翔的8年时间里,竞存学校合计有32个年级、59个班,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些学生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87年2月,省政府批准恢复竞存中学校名,竞存中学在凤翔县太白巷重建,竞存小学仍在纸坊村竞存学校旧址继续开办。
2020年,凤翔区竞存第一小学在竞存中学基础上建成,随后建起了“竞存学校校史馆”。
如今,位于纸坊村的竞存中心小学门前,那棵龙爪槐亭亭如盖,为孩子们投下浓密的绿荫。副校长任晓梅说:“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都在树下上第一课,讲这棵树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就像当年的竞存师生一样;讲这棵树的故事,让孩子们记得曾经的光辉岁月;告诉孩子们如何保护这棵‘校树’,让孩子们通过护树行动,参与到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中来。”
站在校史馆里车向忱、张寒晖的雕像下,竞存第一小学校长程撷英对记者说:“我们学校有不少红领巾讲解员,孩子们站在这里讲‘创造、团结、耐苦、奋斗’的故事时,历史就有了温度。校史馆里每年接待3000多人次参观,成为辐射校内外的红色基因课堂。”
程撷英说,车向忱在战火中“为国家育新人”的办学信念,依然时刻警示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如今我们将“耐苦”转化为教研深耕的执着、学术攻坚的韧性。只有用行动诠释“为何而教”,学生方能领悟“为何而学”。当学生理解了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联结,教育才真正完成其塑造“完整的人”的使命。
从破庙油灯到现代课堂,变的是办学条件,不变的是延续至今的“创造、团结、耐苦、奋斗”的校训精神。当每天的朝阳照亮“众志斋”旧址,当新校舍的玻璃映出龙爪槐的倒影,当每一年的新生走进“竞存学校校史馆”里瞻仰时,这颗烽火中埋下的种子,如今已在西府大地长成森林,结出新时代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