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岁月

刘玉新

文章字数:1395 文章浏览数:
  整理书柜的时候,翻出二十年前儿子写给我的一封信,心中不禁怦然一动。父子间的书信往来,一晃,多少年前的事了。
  临睡前,就着床头的台灯,一字一句地又读了一遍,那是他高中时写给我的,信不长,大意是周末忙于高考复习,不能回家。尔后,笔锋一转,感谢我这个当爸爸的每周去看他,给他送生活费,给他鼓劲儿,云云。
  字迹刚劲,透着一股子豪放的气度。
  儿子九岁时,我们走到了一起。小学初中,走读寄宿,寒来暑往,一路走来,送他上学,接他回家。假期里,教他在操场上骑自行车,去河里学游泳。春天,踏青访友,冬季,围炉夜读,家的温暖始终包围着他和妹妹,在外人眼里,一点也看不出我们是一个重新组合的四口之家。
  儿子读高中后,不能回家时,他就写信,邮寄给我们。每次收到一大堆信件,必定先打开儿子的来信,急于想看看他在学校的情况。见字如面吧,我总是能从他的信中,把握他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他一些建议或帮助,直到儿子顺利考上大学。
  其实,我和儿子之间的书信往来并不多,见不上面的时候,偶尔写一封,也不长。因为彼此觉得家离学校近,见面的机会多,不像乡镇的学生,几个月半年回一次家。
  为此,我和儿子还曾专门探讨过写信的事,他讲过的一个书信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儿子说,他的一个同学的父亲和我一样,是中学老师,高中三年,父女间,每个月都有通信,不是爸爸写信,就是女儿在回信,父女之间无话不谈。
  这些信,我后来在他同学爸爸出版的一本书里读到了大半,那些信里,生活的琐细,占据了主要篇幅,点点滴滴,充满了成长路上的欢乐与忧愁,但爸爸一封封的回信,就是在解答女儿青春的疑惑,或是鼓励女儿的成功,那些信,无疑成了女儿最长情的陪伴。
  听完这个故事,我很惭愧,深感自己这个爸爸当得不好。
  此时的灯下,我一边逐字逐句地读着儿子的信,一边回忆着父子间的那些生活日常。现在,有了电脑,有了手机,用纸笔写信的时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越发美好。
  记得我有个白色的小皮箱,里面珍藏着一百多封书信。书信的封口都是用剪刀轻轻剪开的,整整齐齐,没有一封信是用手随便撕开的。那是我和妻两年多爱恋的见证。我们用书信,表达着对对方的思慕与渴念,即便是今天读起来,每一封信依然情深意切,读得人热泪盈眶。
  妻在城里,我在乡下,彼此不能朝夕相处。那时家里没钱装电话,更没有手机,唯一的联络方式就是写信。
  一周一封信,几乎成了定例。
  妻后来对我说,如果单凭别人的介绍,她或许还会犹豫一阵子,但我一周一封信,给了她深入的了解。她从字里行间,看到了我的真诚、我的善良、我的勤奋,也看准了我的人品,我的才识。
  经她这么一说,我很有些不好意思,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相比之下,倒是妻的为人处事、妻的见识格局、妻的性格气质,远远高出我一截,值得我格外珍惜。
  就这样,直到1994年秋,我们走到了一起,书信的表达方式才告一段落。皮箱落锁的刹那,我们明白,彼此的书信往来,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今,有什么事,打个电话,或是发个视频,既简便又快捷,要声音有声音,要图像有图像,万一电话视频不方便,也不用费事写信跑邮局,短信微信留几句话,一条少了就两条,反正能把话说明白。微信可以随时语音留言,和读书信一样,一遍两遍,可以反复听。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隔那么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交流方式出现,书信交流的方式,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触景生情,才会又想起“见字如面”“此致敬礼”的纸质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