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区:“五措并举” 为工业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庞文渊 王宝勋

文章字数:3101 文章浏览数:
陈仓区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暨就业带头人宣传活动

陈仓区“高校行”产学研对接活动走进西北工业大学

陈仓信用联社工作人员赴企业开展政策宣传

大窑饮品智能化生产车间

  不久前,一辆满载4000件大窑饮品的货车鸣笛启程,从陈仓区科技工业园驶向霍尔果斯口岸,最终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不仅是陕西产大窑饮品首次叩开中亚市场大门,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仓区本土企业“出海”新空间。这份突破的背后,是陈仓区秉持“工业强区、实业兴区”理念不动摇,以“高校行、联企会客厅、就业驿站、保护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五措并举,为工业发展注入的澎湃动能。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锚定‘陈仓崛起’总目标,致力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创思路、树信心、求突破,通过‘五措并举’苦练内功,转变作风干实事,落实政策零折扣、解决问题零拖延、服务企业零距离、损害行为零容忍,让企业创新有底气、发展有活力,筑牢区域经济稳增长根基。”陈仓区委书记马霄的话,道出了这份决心。

  高校行 让“实验室”与“生产线”握手
  创新是工业的“发动机”,而高校正是创新的“智源地”。陈仓区以“政校企联动、共谋新发展”为主线,首次策划了一场历时一年的“高校行”——组织企业家走进西交大、西工大、西农大、宝鸡文理等21所高校科研院所,链接资源、开阔视野,让“生产线”直面“实验室”,搭建合作平台,碰撞创新火花。
  为确保“高校行”取得实效,防止“走过场”,每次走访都由区级领导带队,区工信局提前梳理企业技术瓶颈、确定对接主题,建立项目台账全程跟踪。企业家们带着“技术难题清单”与科研人员一对一“问诊攀谈”:聊新材料研发、探产品升级路径、谋成果转化方案,寻求双方合作的契合点。如今,10余家企业已与高校“牵线”,一批产学研项目正从“纸上蓝图”走向“车间量产”。 
  “在西工大的交流像‘拨云见日’!”陕西宝防建设工程公司总经理贺军会感慨。与新材料团队一碰面,双方就敲定高端涂料联合研发项目。“高校行让我们看到了突破市场壁垒的希望。”宝鸡聚合机械董事长惠山峰由衷地说,“在宝鸡文理学院实验室参观后,我们才发现身边还有这样好的设备资源可以就近合作,不必跑西安等外地找资源。”
  联企会客厅 政企“双向奔赴”解难题
  营商环境的温度,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陈仓区设立“联企会客厅”,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政府部门负责同志、行业专家等齐聚一堂,围绕企业发展面临的政策解读、行政审批、要素保障等问题座谈交流,变“企业跑腿”为“政府上门”,构建起“企业点单—部门接单—限时办单”的闭环服务链。在这里,企业提诉求不用“绕弯子”,部门答政策不打“太极拳”,专家出方案直击“痛难点”。
  九如山酒业有限公司是区上从山东德州招商引资的客商。该公司盘活土地资源,总投资1亿多元,聚力打造凤香、浓香、清香、酱香、馥郁香五大白酒品牌。在千河片区“联企会客厅”座谈会上,针对山东客商提出门前道路不畅、存在车辆出行安全隐患的问题,区工信局5天内就协调市区相关部门,打通了这一梗阻。“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效率这么高!”公司总经理沈广学的惊叹,道出了企业对营商环境的真切感受。
  自“联企会客厅”运行以来,全区收集企业用地用工、融资贷款、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49条,被一一记录,28个责任单位“挂图作战”,40余个难题应声而解,让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谋发展。
  就业驿站 为企业“造血”,为民生“暖心”
  用工稳,生产才能稳。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陈仓区在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周边设立“就业驿站”,架起企业与求职者的“连心桥”:政策咨询、岗位匹配、技能培训“一站式”搞定,“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精准对接,“阳平焊工”等6个劳务品牌定向输送技能人才。
  为了让“输血”更精准,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区上建立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聚焦“一区三园”“五群九链”,健全月监测、季调度、半年查、年终考机制,搭建企业用工需求对接渠道,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实行动态监测,将稳就业促增收与工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统筹推进,让“用工荒”成了“用工旺”。
  区上优化调整稳就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政策,梳理各部门惠企利民政策,发布20项支持稳岗扩容清单,“一对一”精准帮扶,促进家门口就业和转移就业“双轮驱动”;持续开展“千企万户减负稳岗”行动,1659户经营主体免申即享社保降费511万元,1732万元创业贷款、727万元就业补助精准滴灌。同时,230余万元拖欠工资被追回,既让企业用工无后顾之忧,也让劳动者暖心安心。今年以来,就业驿站已为企业解决用工3304人,订单式培训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与“企业用工足”双赢。
  保护知识产权 为创新撑起“安全伞”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让创新者敢闯,离不开司法援助。陈仓区在检察院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职能,织密“惩、防、治、宣”防护网。22件知识产权刑事案件、69名涉案人员的查处,让侵权者付出代价。程某某销售假茅台案、张某某制售假西凤酒案中,不仅为企业挽回重大损失,更以“一案一建议”推动行业治理,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
  政检联动更让保护“无死角”。市场监管、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建立行刑衔接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统一证据标准,提升办案效率;在科技园区设立“秦创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为紫光辰济药业、大窑饮品等10余家企业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前置化解风险,保障创新活力。
  培育创新保护“生态圈”。建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进行巡查检查,为企业提供快速维权服务,先后为企业开展法治讲座和风险提示30余场;开设《知识产权·陈检说法》微信公众号专栏,推动法律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村镇,增强全社会创新保护意识。今年以来,全区已有50余家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创新土壤愈发肥沃,申请专利数量明显增加。
  科技金融 给企业“解渴”,为发展“蓄能”
  金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金融活水,能灌溉工业“良田”。陈仓区拿出“真金白银”:5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应急转贷和贷款贴息,搭配《科技金融融合业务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让企业融资不再“犯难”。
  为了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各金融机构围绕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客群,创新推出“科技e贷”“简式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担保等特色产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已为76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4.1亿元,为18家科技型企业提供应急转贷资金服务6678万元,平均贷款利率创历年新低,有效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降低信贷风险中,区上在全市率先与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设立300万元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先后为5家企业提供担保业务5笔,担保金额2000万元,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让银行敢放、企业敢贷。同时,设立5个科技金融专营网点,选派60名特派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规划、财务咨询、上市辅导等一站式服务,手把手教,帮助企业提升融资能力和管理水平。今年以来,全区金融机构为企业授信22.49亿元,21.91亿元精准投向新能源、专精特新企业及北方动力、大地纺织等重点产业链群龙头企业,为工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五措并举,说到底是为企业‘强筋壮骨’。”陈仓区委副书记、区长马小锋表示,当前陈仓工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只有聚焦产业主战场、深耕工业主阵地、抓住发展窗口期,才能让传统产业“发新枝”、新兴产业“结硕果”。未来,他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深化各项举措,帮助企业练就独门绝技,推动重点产业链群发展壮大,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