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打造医疗新高地
——宝鸡市中心医院港务区院区开诊试运行纪实
文章字数:490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温瑶瑶
医疗机构建设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每一项进展都牵动着万千群众的心。2021年11月,宝鸡医疗领域迎来历史性跨越——宝鸡市中心医院港务区院区与市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项目破土动工,为宝鸡医疗卫生事业种下了跨越式发展的种子。
2025年5月22日,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陕西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宝鸡市中心医院港务区院区、宝鸡市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开诊试运行,开启了市中心医院“一院两区”发展新篇章。这个由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民生工程,带着对市民健康的郑重承诺,正式为群众带来全生命周期的高品质医疗服务新体验。
从蓝图绘就到拔地而起,再到开诊试运行近两个月来,这座崭新的医疗综合体,究竟展现出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面貌?又给群众的就医带来了哪些改变?让我们一起探寻其中的答案。
统筹谋划 勾勒优质医疗新图景
随着城市“东进”战略步伐不断加快,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我市综合考量医疗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及周边服务设施等因素,于2021年启动市中心医院港务区院区与市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项目建设。如今,这座以“凤凰神鸟”为设计灵感的现代化医疗综合体已蓄势待飞,“现代化、人文化、智慧化、园林化、舒适化”的五化建设理念融入每一处细节,为市民勾勒出优质医疗服务新图景。
该项目位于陈仓区西环路凤凰桥北十字路口向东、西宝高速公路以南片区。其中,港务功能区院区设床位1000张,分南北两个区,南区为医疗综合楼,北区为康复科教区;市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设床位500张,建有独立的一栋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现代化”是该院区设计理念的鲜明标签。“宝鸡以凤凰为城市象征,所以在设计建筑时,我们便以‘凤凰于飞,和谐康宁’为核心理念。”该院相关负责人说,南北两区的塔楼线条灵动飘逸,宛如凤凰展翅欲飞;裙楼的格栅百叶轻盈洒脱,恰似凤凰的羽毛,随着光影的流转展现出独特的韵律之美;扬起的屋面曲线赋予了建筑向上的生命力,与宝鸡昂扬奋进的城市精神完美契合。
“人文化”与“舒适化”充分彰显了该院“以人为本”的理念。新院区在规划之初就从患者的视角和需求出发,布局科学合理,力求少走冤枉路。“功能相近集中化、检查诊疗就近化”的布局逻辑贯穿门诊始终,以东西扶梯通道为中轴线,北侧的诊疗区与南侧的检查检验区相互呼应。急诊急救中心、妇女儿童中心、睡眠中心、体重管理中心、心脑血管病中心、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等十二大学科,打破学科壁垒,为患者提供检查、诊断、治疗等“一站式”服务。“港务区院区的门诊设置太合理了,把病种相近的科室放在一起,患者看病很方便。”一位就诊群众的感慨道出了无数患者的心声,也印证了该院区布局优化带来的显著成效。住院病区宽敞明亮,病房环境优美,可近观渭河、远眺秦岭。该院区的病房采用“家庭化”设计,两人一间,每个床头都安装有智能呼叫按钮,护士站实时响应,病房还配备了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和24小时热水,让患者住得舒心。
“智慧化”带来的便捷同样令人惊喜。多渠道预约挂号体系全面覆盖微信、电话、自助机等场景,微信小程序挂号可精确到30分钟内就诊。“线上平台不仅实现挂号、缴费、查报告等常规操作,还创新开通‘满意度调查’窗口,让患者的意见建议直通管理端。”据门诊部工作人员介绍,在门诊大厅里,集挂号、缴费、报告打印于一体的自助机,可以支持电子就诊卡、身份证等多证识别,省去办卡排队环节,大幅提升了就诊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区即将投用的国内先进自动化物流运输系统,可运输医学标本、耗材、药品等,最大限度节省人力。
“园林化”则体现在医院的整体环境上。院内,环境优美,绿植常青;院外,河中走廊,秦岭巍巍。目之所及、行之所至,舒心、舒适齐涌而上,患者在这里身心得到疗愈。“港务区院区紧邻渭河生态长廊,41.8%的绿地率让院区与渭河景观相融,实现了‘疗愈环境’的设计初衷。”该院相关负责人说。
服务提质 打造患者就医新体验
5月22日,市中心医院港务区院区正式开启试运行,同步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惠民义诊活动。义诊期间,专家挂号费和心电图、肝胆胰脾超声检查、血常规等多项门诊检查全部免费,这既是该院区推出的首个便民服务举措,也是对其接诊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实战检验。
经过一个月的义诊实践,港务区院区凭借专业精湛的诊疗技术,以及贴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与好评。超声医学科作为中坚力量,开诊以来,科室仅有的10名超声医生,却承担着日均900人次以上的工作量。该科主任姬永浩带领全员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坚守“当日事当日毕”原则,通过设备全负荷运转、科学分诊预约、为常规门诊及住院患者开设专用诊室等措施,最大化释放服务潜能、提升工作效率,全力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义诊期间,科室没有一人掉链子,大家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任务。据统计,科室共进行肝胆胰脾超声检查1.3万余人次。此外,检验科、功能科等科室也都开足马力、高效运转,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检查等待时间。
义诊活动只是港务区院区服务征程的起点。记者了解到,该院区试运行以来,通过推行一系列服务革新举措,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医新体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医疗服务答卷。据统计,目前,已累计接诊患者7.6万人次。“以前办理慢病审批得在多个科室间来回跑,现在一个窗口就能全办妥。”办完慢病报销手续的王某,对该院区探索“一岗多能、一柜通办”服务模式的做法赞不绝口。记者了解到,针对传统就医中“多科室奔波、手续繁琐”的痛点,港务区院区创新推行“一岗多能、一柜通办”集中办公模式,整合梳理患者服务中心、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科等4个科室业务,构建起全流程服务闭环。与此同时,该院区借鉴姜谭路院区的成熟经验,对患者服务中心进行“升级迭代”,新增14项服务项目——从就诊前的智能预约到出院后的健康随访,全链条服务让患者无须再为盖章、咨询、备案等琐事奔波,大幅减少了跑腿次数,就医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其实,为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港务区院区下足了功夫。全市首个“库—发一体”智慧化药房的投用,彻底颠覆了传统取药体验。960个药槽组成的“蜂巢矩阵”、1.2万盒药品构建的智能储备体系,配合机械臂6秒完成调配的速度,让以往数分钟的人工操作成为历史。记者在现场看到,门诊药房共设有7个窗口,患者被科学分流。“1号窗口发放麻醉药品等特殊药品,2号至5号窗口为混发窗口,主要发放针剂、异形包装的药品,6号和7号窗口则是直发窗口,为常规盒装药品开辟了‘直发通道’。”总药师刘冬说,全流程自动化管理既减时又避险,让患者取药更安心。
急诊救治的“速度”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危。前不久院区投用的“5G智能救护车”,让“上车即入院”从概念变为现实。“车载监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采集的生命体征数据,通过5G网络毫秒级同步至急救指挥中心,院内团队可远程指导现场处置,提前启动导管室、调配手术团队。”急诊科主任张琼说,以前靠电话沟通常滞后,现在视频+数据同步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这种模式将传统院前急救的“信息盲区”转化为“可视化救治”,为危重患者抢出了关键的黄金救援时间。
事实上,在智慧医疗加速跑的同时,该院区从未忽视人文温度。门诊大厅里,身穿橘黄色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负责指引和协助各项操作;针对老年群体,导诊台备有5辆轮椅,不会用智能手机也能免费借用;每周六上午的假日门诊让上班族和学生不用请假就能看专家;“一号管三天”政策更让未完成诊疗的患者享“0元复诊”。
记者了解到,为全方位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就医交通需求,打造更优质的就医体验,港务区院区构建的“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摆渡车+共享轮椅+转运车”立体交通网,破解了“就医出行难”。据了解,全省首创的公交直达模式最受好评:17路、91路、17路延点专线直接开进院区,院内两辆摆渡车像“小蜜蜂”穿梭不停,让患者一下公交车就能无缝衔接坐上摆渡车,快速抵达就诊区域;4辆跨院区转运车凭登记卡即可乘坐,让区域就诊更灵活。此外,停车难题也被妥善解决,近1800个地上地下车位前3个月免费开放,出租车专区候客、直达门诊大楼前,共享轮椅4小时内免费且随借随还,让患者从下车到完成诊疗的每一步都透着贴心。
勇攀高峰 护航百姓健康新征程
自试运行以来,港务区院区凭借过硬技术与先进设备,迅速成为区域医疗领域的“新星”。目前,该院区已开放41个门诊诊室和25个住院病区,全方位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就医需求,以实际行动践行守护生命健康的承诺。
今年5月,51岁的王某突发胸痛,且持续半小时未缓解,被紧急送往急诊科,检查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情况危急。心血管内科接诊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15分钟就将患者送入介入中心导管室实施急诊手术。造影显示其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医护人员迅速开通血管并植入支架,术后王某胸痛明显缓解,转入心血管内科进一步治疗。
诸如此类的事,在港务区院区每天都在上演。以心血管内科为例,自开诊以来已累计开展190余台手术,这些高效精准的救治,离不开硬核技术与高精尖设备的双重支撑。据了解,该科室介入中心引进的“Azurion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作为全球高端科研型血管造影系统,为心脏、神经等多领域介入治疗提供专业化、智能化平台,犹如“精准导航”,大幅提升手术精准度与效率,“上岗”首日便助力完成7台介入手术,标志着介入中心迈入高效运转轨道。
“Azurion7”只是该院区顶尖设备配置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医学影像科新增了15台设备,涵盖磁共振、CT、DR、移动DR等。其中有两台设备尤为亮眼:一台是3.0T磁共振,它拥有大孔径设计,搭载了业界领先的魔毯线圈,能让患者在检查时更为舒适;另一台是高端的256排CT,其宽体探测器具备显著优势,不仅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造影剂用量少,还能呈现清晰的图像,0.28秒就能实现高质量冠脉成像,且一次注射造影剂便可完成全身多部位联合血管成像,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方便快捷全身检查服务。
消化内镜中心也不甘落后,先后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奥林巴斯、富士和宾得高清胃肠镜系统。其中包括高清放大胃镜、放大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超细经鼻胃镜,以及具有电子染色功能的电子胃肠镜和常规检查电子胃肠镜等多个型号设备;同时,还配备了德国进口的海博刀、电力及氩气刀系统,以及先进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为消化内镜检查与治疗提供坚实的设备支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引进的全市首台VR前庭训练仪,让头晕、眩晕等患者在科技打造的虚拟世界中进行沉浸式康复。
康复医学科同样以硬核实力崭露头角,在发展方向上更聚焦重症康复与心肺康复两大核心领域。“以前重症患者的康复训练往往局限在病房内,空间和条件都受制约。现在我们彻底打破了这层壁垒,让他们走出病房,在宽敞专业的心肺功能大厅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康复医学科主任魏小利说,患者佩戴遥测心电设备在治疗大厅进行康复治疗,医务人员通过电子大屏可以时刻掌握患者生命体征,实时动态监测,为康复过程中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注意膝盖微屈,重心慢慢前移,很好,保持住这个节奏……”记者在PT大厅看到,康复师正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据了解,这套长达40多米的天轨悬吊减重步行训练系统,是西北地区同类设备中的佼佼者。“通过精准的减重吊带,能有效减轻患者下肢承重,特别适合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骨科术后等存在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魏小利说,这套智能化系统可模拟真实步态并实时反馈,为患者搭建起早期、安全、高效的步行再训练平台,显著加快步行能力重建的速度,提升训练效果。除此之外,该科室引进了堪称评估心肺功能“金标准”的心肺运动试验设备,该设备不仅能为冠心病、心衰、慢阻肺等心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风险预警,还能支撑运动员体能评估、亚健康人群运动处方制定及外科手术术前风险评估,真正让心肺康复实现“个体化”与“数据化”。
从开诊试运行至今,市中心医院港务区院区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硬核担当,为群众的健康福祉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防线。站在新起点上,这座依偎在渭水之畔的医疗新高地,将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守护生命健康的征程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宝鸡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让“健康宝鸡”的美好愿景在这片热土上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