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重出游
触摸文化的脉动
本报记者 麻雪
文章字数:0
文章浏览数: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鲁侯戾止,言观其旂(qí)。
其旂茷茷(pei),鸾声哕 哕(huì)。”
……
——《诗经·鲁颂·泮水》
《泮水》这首诗开篇这几句,便勾勒出一场别开生面的出游图景。春秋时期,在周公的封地鲁国,周人后裔鲁僖公前往泮宫,众人岸边采水芹,一路上旗帜飘扬、车铃作响,浩浩荡荡,满是庄重肃穆之感。这“采芹”可不简单,芹草生于水畔,鲜嫩翠绿。在当时,它象征着对教化的尊崇,给这场出游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含义。
《泮水》一诗共八章,是《诗经》中较长的诗歌,整首诗歌描绘出鲁侯战胜淮夷后,出游泮宫庆功、宴请宾客的情景,既有欢乐的氛围,也有庄重的仪式。诗歌从鲁侯的车马、仪态,到他在泮宫饮酒、纳俘,全方位展现其文治武功。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这两句生动刻画了鲁侯的威严与亲和。作为周公后人,他延续了周文化中的“敬天”“保民”“明德”等因子,不以怒威慑,而是教化子民。而“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这两句则彰显了鲁侯严明的军纪和法纪。
岐山一所高中的语文教师徐胜利说:“我带学生们读《诗经》时,建议大家把这首《泮水》与唐诗中的边塞诗结合在一起读,如:卢纶笔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也可以结合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起读。《泮水》里的鲁侯,既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又有战后对和平、教化的追求,与这些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异曲同工。”
如今在宝鸡,这种庄重的文化仪式也得以延续。近几年,在岐山周礼文化景区研学仪式上,学子们身着传统服饰,在传统文化氛围里开启知识之旅。针对18岁青年开展的成人礼更是庄重,仪式借用了传统冠礼、笄礼的形式,加入适应时代的内容,让年轻人肩负起成人的责任与担当,迈向新的人生阶段。这些仪式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触摸到生机勃勃的文化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