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下,出现热射病症状怎么办?

李晓菲

文章字数:0 文章浏览数:
  7月15日,宝鸡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7月16日高温预警再次发布……连日来,我市开启高温“炙烤模式”,最高气温甚至超过40℃,已有一些市民出现中暑症状,个别重症者甚至因热射病危及生命。那么,高温天气下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中暑甚至出现热射病症状,又该怎么处理呢?笔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唐晓春。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唐晓春说,中暑的发展具有明显阶段性:初期为“先兆中暑”,此时体温在38℃以内,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此时若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补水休息,症状多数可自行缓解 ;若没有重视则会发展为“轻症中暑”,此时体温已经升至38℃以上,同时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大量出汗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这时候除了及时转移至阴凉区域并进行物理降温和补水外,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赶紧就医;当体温持续飙升至40℃以上,伴随大汗、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时,即为致命性的热射病,此时已经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器官功能会在短时间内衰竭,死亡率极高。
  唐晓春强调,热射病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相应症状,要立即拨打120,同时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擦拭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此时切勿随意喂水以防误吸。
  针对当前高温天气,唐晓春还给出了一份科学的防暑指南。首先尽量避免长时间暴晒,户外工作者应缩短连续作业时间,最好每隔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一会儿。同时,不要等口渴才喝水而要科学补水,建议每小时补充200毫升至300毫升淡盐水或含电解质水,避免含糖、酒精及咖啡因饮料。外出时要做好物理防护,戴帽子或者打太阳伞,穿衣服优先选择棉麻材质的浅色衣物等。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都是重点防护人群,更应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高温诱发心脑血管等各种疾病。
  唐晓春特别提醒广大市民,高温暴晒后千万不要马上冲凉、喝冷饮等。暴晒后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马上冲凉,尤其是用冷水冲,会使血管迅速收缩,导致体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还可能引发头晕、头痛等不适,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这时大量饮用冷饮,会使胃肠道血管突然收缩,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正确的做法是,暴晒后先到阴凉处休息片刻,待身体温度稍微下降后,再用温水洗澡,补水时选择常温的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少量多次饮用。
  “高温天气,一旦身体发出不适信号千万别硬扛,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自身健康。”唐晓春表示,在与高温的“较量”中,切勿轻视中暑症状,大家要共同做好防暑降温,确保安全度过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