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市运会“十二连冠” 渭滨是如何打造竞技体育强区的?

文章字数:3001 文章浏览数:
    宝鸡英志篮球俱乐部U6、U7、U8队在获得中国小篮球陕西省决赛冠亚季军后,教练和队员合影。

渭滨健儿在十三届市运会赛艇、皮划艇赛场(陆上项目)

  2025年5月31日,为期50余天的宝鸡市第十三届运动会落幕。在这场全市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上,渭滨区体育代表团以18005.9的团体总分和1007.5枚的奖牌总数(其中金牌410.5枚)雄霸市运会团体积分榜、奖牌榜榜首。在青少年竞技项目中,渭滨区一举夺得武术散打、国际式摔跤、柔道、赛艇、皮划艇、拳击、游泳、跳水、体操等九个大项的团体总分第一。屈指算来,渭滨区迄今已实现市运会“十二连冠”的辉煌目标。夺得“十二连冠”非一朝一夕之功,其背后是渭滨区坚持“体教融合”发展,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合理的“体传校”布局
  今年春节“体育大拜年”宝鸡市青少年三人制篮球锦标赛举行时,记者曾问渭滨区新建路中学一名体育老师,像他们这种篮球开展得好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年外出参加比赛(区、市、省甚至全国)机会多不多?过去一年总共打了多少场比赛?这名老师给记者数了一下2024年他带队参加的比赛:宝鸡市“三对三”篮球赛、宝鸡市奥运选材篮球比赛、渭滨区中小学篮球赛、陕西省延长石油杯“三对三”篮球赛、陕西省百县百校“三对三”篮球赛、宝鸡市中学生篮球比赛、陕西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等,按每个比赛打7场算,全年大概有70场的正规比赛历练。他说:和七八年前相比,现在的校园篮球发展环境好,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机会多,篮球竞技水平和学校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高。
  这名基层体育老师的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渭滨区多年来在全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中独占鳌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抓手,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上下联动,统筹训练和备战工作。
  记者从渭滨区教体局了解到,近年来,渭滨区科学规划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新建路中学、金陵中学、渭滨中学、经二路小学、金陵小学、航天小学、东四路小学等学校作为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十分重视体育工作,训练手段多,体育后备人才数量足,多年来一直是渭滨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大户。根据各学校的传统优势,渭滨区合理安排竞赛项目的主体单位,并由校长担任领队。这种模式压实了责任,也激发了学校的积极性。例如,将柔道、摔跤等重竞技项目布局在姜城中学等拥有优良传统的学校,由区少儿体校相关责任人牵头,跨校选材、协同训练,形成强大的项目集群优势,最终在本届市运会中,柔道和国际式摔跤项目均取得了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
  在备战大赛方面,近年来,渭滨区紧紧围绕“普通学校抓普及、重点学校抓提升、优势学校抓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学校为基础,社会团体俱乐部为补充,统筹推进训练备战工作。全区各相关重点学校尤其是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将训练备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组织召开竞赛项目协调会,明确参赛目标和任务,全区各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少儿体校多管齐下,根据各项目特点,积极推荐优秀运动员,为各项目组队奠定后备人才基础。各教练团队精挑细选、优中择优。根据推荐运动员既往比赛成绩,结合科学选材+测试选拔赛,确定各项目参赛运动员。这种统筹推进、优中选优的备赛策略,使渭滨区人才辈出,在全市体育大赛上成为赢家。
  立体化的人才输送网络
  7月6日,在汉中结束的2025年中国小篮球陕西省决赛中,宝鸡英志篮球俱乐部U6、U7、U8三支队伍表现出色,分别摘得冠军、亚军、季军。当终场哨声响起时,赛场的欢呼与孩子们的笑脸交织成最动人的画面。“我们俱乐部特意为参赛队员们准备了专属大巴车,3天比赛全程免费接送。从出发时的细心点名,到返程时的安全护航,我们只想用最踏实的行动,为孩子们的逐梦之路增添安心与底气。”英志篮球俱乐部总经理刘佳说,这些小球员取得这样的成绩,也与他们课后加练投出的100个球、摔倒后立刻爬起来比赛的执着分不开。“运动的意义在于奔跑、跳跃中磨砺出的坚韧与团队精神。”刘佳说,这些年,植根渭滨的“英志”倡导的篮球文化理念愈来愈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在新近结束的渭滨区中小学生篮球赛上,渭滨区篮球协会为孩子们准备的激励礼品是一只定制篮球和一条运动毛巾,这份独特的礼物无疑会成为孩子们热爱篮球运动的一份动力。
  体育强区,人才第一。拓宽人才输送渠道,实现后备力量动态管理,是渭滨区实现持续人才输送的一个重要“法宝”。据了解,渭滨区的人才选拔不局限于校园,而是构建了“学校+俱乐部+市级训练单位”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人才输送网络,从多个渠道选材。比如:本届市运会渭滨区的1219名青少年运动员,正是来自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社会体育俱乐部和市直训练单位。这种多元化的选材方式,确保了每个项目都能选拔到最优秀的苗子。区教体局还定期组织全区青少年选拔赛,结合科学选材和测试选拔,优中选优,组建各项目代表队。同时,区教体局与市体校、市游泳学校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不断输送优秀运动员。这种“学校普及、俱乐部提升、市级单位巩固”的多层次培养模式,为渭滨竞技体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在本次市运会的游泳、跳水等金牌大项中,正是这一策略的成功运用,确保了渭滨区在尖子选手层面上的绝对优势。
  此外,英志篮球俱乐部、阳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扎根渭滨体育强区,成为该区竞技体育金字塔坚实的塔基部分,多年来为渭滨输送了大量个人能力强、技战术素养高、拼搏意识强的优秀苗子。游泳、拳击、武术、跳水等项目也都依托各体育俱乐部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社会团体俱乐部为渭滨区竞技体育水平领跑全市作出了突出贡献。
  匠心耕耘的教练员团队
  如果说优越的体系是土壤,那么敬业奉献、善于钻研的教练团队就是辛勤的园丁。渭滨区建立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教练员队伍,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好苗子“精心雕琢”成体育人才。在训练方法上,既有系统性,也有灵活性。各项目运动队均坚持常年系统训练,杜绝“临时抱佛脚”。在接到十三届市运会的竞赛规程后,各项目教练团队立刻认真研读文件,做到“吃透规则、把握规则、利用规则”,并迅速召开动员会,对各个项目逐一进行梳理,夯实任务目标。比如在赛艇和皮划艇项目训练中,姜谭高级中学杨婧老师带领的教练团队,联合烽火中学、石鼓小学等基层学校,构建了水上项目训练网络。杨婧等教练根据队员身体素质和组别要求,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在比赛期间,教练员们更是“一分一分咬,一场一场拼”,精准指导,不放弃任何一名队员。同时,渭滨区还注重教练员队伍建设,打造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比如,新建路中学的闫平山、渭滨中学的郝宏等资深教练以传帮带方式,培养了权乐、田亮等新生代教练。他们在田径、篮球等项目备战中,通过技术分析会、赛后复盘等形式,不断提升训练质量。在本届市运会上,渭滨区有7名优秀教练员荣获“伯乐奖”,12名优秀运动员荣获“未来之星”称号。
  在人才选拔上,教练员们更是主动出击,不放过任何一个好苗子。游泳、跳水等项目是金牌大户,1名优秀选手往往可以决定项目走向。为了保证人才不断档,教练员们以各学校为中心,以各类俱乐部为依托,在全区范围内多次进行选材。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上门与各游泳俱乐部沟通,最终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队伍,为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届市运会的辉煌成绩已成为过去,但其背后所彰显的渭滨竞技体育工作经验弥足珍贵。从科学合理的“体传校”布局,到立体化的人才输送网络,再到教练员团队的匠心耕耘,渭滨区用“十二连冠”的实践证明,“体教融合”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