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古诗词中的牛郎织女
胡明珠
  河倾月落,黑色的幕布上点缀着一条长长的银河,杳霭流玉,夜空两端闪烁着两颗明亮的星星,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古往今来,不知道寄托了多少人美好的愿望。
  农历七月初七作为中国的七夕节,在民间已赓传了几千年,相传这一天是天上牛郎织女于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凡间妇女祈求智慧和巧艺的时刻。那么,这一节日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诗经·小雅·大东》是现存文学史籍对于牵牛和织女两个星座人格化的最早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在那个男耕女织的社会,织女星被看作人间女工兴废的象征,而牵牛星拉车则代表着农耕。男耕女织,正好是农业社会最典型的生活方式。这时候的牵牛、织女还只是一种比喻,跟爱情无关。
  到了战国时期,牵牛和织女开始有了感情联系。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就记录了“取(娶)妻”的忌日,“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从那时开始,就有了关于牛郎和织女爱情的神话,只不过那时,神话的内核是强调分离的悲剧,也让戊申、己酉成了那时的婚礼忌讳。
  “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从西汉开始,人们开始强调牛郎织女的重逢,七夕不再是分离,而是重逢,七夕也从先秦时代的凶日,逐渐演变为吉日良辰。后世七月七日表达爱情、祈求子嗣和乞巧的习俗,此时都已经出现。
  东汉牛郎织女传说的记录更加完整,鹊桥相会的时间明确为七夕。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这天,要摆好酒脯时令,并散香粉,然后向牛郎织女祈祷。因为七夕二神相会,守夜者于当天见天河中有奕奕白气、五色辉光,便祈祷,三年有得。
  东汉无名氏创作的《迢迢牵牛星》是我国古代较早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题材和主题的五言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该诗虽寥寥数句,却完整地讲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难以团聚的故事,特别是借用银河、机杼等鲜明意象,表达了寂寞织女以泪洗面、对水兴叹的相思之情。全诗情意真挚、语言婉丽、境界深邃,是较早吟咏七夕的佳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在浪漫的银河中,星光杳杳,皎洁的不只是月光,还有他们的爱情。
  唐宋是诗歌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写了很多关于七夕的诗句。杜牧以《秋夕》为题,写就了一篇关于七夕佳节的著名律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该诗想象巧妙卓异,文辞质朴流畅,感情细腻婉约,以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古老神话,传达失意宫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慕向往。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诗人借牛郎织女描绘了理想的爱情,和舒婷的《致橡树》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李清照在《行香子·七夕》中写道:“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此诗是诗人借牛郎织女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内心的离愁别绪。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基本定型,从古典走向现代,从宫廷走向民间。
  从古诗词里看七夕,能看出从古至今连枝共冢的爱情,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隧道,踏着古人留下的情感印记。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是古人对爱情、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理解。
  在古诗词的海洋里,七夕不仅仅是节日的符号,它更像是一幅幅细腻的情感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面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